三、蓄积互联网通道经济势能
充分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作用,实施“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提升信息数据国际出口、区域集散和集中处理能力,形成立足内陆、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互联网信息大通道新格局。
(一)建设国际信息出口大通道。
提升重庆―上海、重庆―广州等原有国际专用数据通道能力,打通重庆―欧洲、重庆―新加坡、重庆―东亚数据出口通道,调整优化国际通信传输架构,建设更快捷、更安全、更低成本的国际信息数据出口,构建内陆地区国际通信信息网络互联交换平台,加速国际信息数据向我市聚集,带动云数据处理与服务、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等相关产业发展。到2020年,将重庆建成全国重要的通信信息国际口岸。
专栏2 建设国际信息出口大通道
国际专用数据通道能力提升。重点围绕数据通道质量优化、速率提升和业务承载多样化,增加数据通道电路数,降低通道时延、丢包率,进一步提升重庆―上海、重庆―广州等现有12条155M的国际专用数据通道能力。
重庆―欧洲数据出口通道建设。依托“渝新欧”铁路,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进一步论证铺设沿线光缆,布局直达俄罗斯、德国等“渝新欧”沿线国家的国际数据出口,打通重庆至欧洲的国际信息大通道。
重庆―新加坡数据出口通道建设。依托“一带一路”“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推动重庆直达新加坡的国际数据出口通道建设,打通重庆至东盟间的国际数据出口。
重庆―东亚数据出口通道建设。推动重庆直达日本、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国际数据出口通道建设,打通重庆至东亚国家、地区间的国际数据出口。
(二)建设国家通信信息枢纽。
以下一代互联网(IPv6)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构建宽带化、泛在化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全国重要的数据集散中心、存储处理能力强的数据处理中心,夯实我市通信信息设施基础,提升我市信息存储、处理、疏导和互通能力。
打造宽带化、泛在化信息高速公路。落实“宽带中国”战略,扩容升级全市通信骨干网络,加快光纤到户、光纤到桌面,部署4G和无线局域网(WLAN)相结合的高速移动无线宽带网,加快布局5G移动通信网,扩大下一代互联网(IPv6)建设与应用示范,加快“三网融合”进程,构建高速、移动、安全、融合的新一代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加快4G网络向自然村延伸,确保服务均等,完成行政村通光纤任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到2020年,光纤宽带接入端口数超过1500万个,城市家庭用户宽带平均接入能力超过100兆/秒,城市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50兆/秒,通信信息网络通达全球主要城市时延降至150毫秒以内,通达国内主要城市时延降至30毫秒以内,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0%,实现热点区域WiFi全覆盖,建成城乡全域覆盖的全程全网信息高速公路。
打造全国重要的数据集散中心。发挥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优势,优化互联网网络路由架构,依托水底光缆、陆缆及卫星资源,加强与国内主要城市之间的直连电路建设,提升互联网出口带宽,提高网间流量疏导能力和互通效率,降低互联网网内和网间访问时延和丢包率,增强区间流量疏集功能,推动各类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到2020年,互联网直联城市达到22个,骨干直联点互联带宽达到800G,省际出口带宽达到15T,建成“海、陆、空”多维度、集约化的数据集散中心。
打造国内存储处理能力强的数据处理中心。依托两江云计算产业园,实施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提高云基础设施应用能力,加快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加快基础运营商、龙头云服务提供商重庆区域性数据中心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国家级数据容灾备份中心落户重庆,争取支持以合资、参股、独资等多种模式建设离岸数据中心,扩大云存储器、服务器部署规模。到2020年,建成存储空间海量安全、处理能力高速高效的数据处理中心。
专栏3 建设国家通信信息枢纽
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建设“光网?无线重庆”,加快既有小区光纤到户改造,实施校园、医院、商圈等公共场所无线接入全覆盖。以“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和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试点为依托,推进行政村和自然村光纤网络延伸,加快农村无线宽带网络、广播电视无线网络及基站建设,全方位、多途径提升农村网络服务能力。引导基础电信运营商提升4G网络服务能力,加快布局5G网络,推进IPv6在LTE网络中的部署应用。
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工程。推进全市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全面建成权威性高、开放性好的自然人、法人、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建成政务共享、信息惠民、信用建设、社会治理等重大应用平台。加快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挖掘农业、旅游、环保、生态、民俗数据,构建专业主题数据库,持续丰富全市数据资源。
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建设。依托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仙桃大数据谷等云计算和大数据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国家级数据容灾备份中心落户重庆,建设西南地区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利用渝东南地区电力成本、气候优势,规划、论证、推进渝东南地区云计算容灾备份中心建设。
离岸数据中心建设。发挥我市云计算和IDC基础设施优势,围绕国际信息出口大通道建设工程,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加快国家级离岸数据中心硬件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抢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实施机遇,推动新加坡亚太通信第二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建设。
四、培育互联网新生经济动能
发挥互联网平台性、共享性,促进互联网在生产、消费、服务、应用中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活动,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发展互联网经济新模式、壮大互联网经济新产业,培育互联网新生经济动能。
(一)催生互联网经济新业态。
依托重庆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强传统互联网业务形态创新,着力催生数字传媒、互动娱乐、体验式消费等互联网新业态,带动一批特色鲜明、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及相关企业集聚,孕育互联网经济新动力。
催生互联网数字传媒新业态。发展互联网新闻、出版、会展、创意设计、文化传播等新型产品和服务,建设数字传媒内容网络发布和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网上交易平台。鼓励传统媒体、传统广告、传统出版业利用互联网发展新媒体、新兴广告、数字出版等。加快数字影院布局落地,推进互联网与有线网络融合,加速发展移动多媒体,构建互联网数字传媒体系,提升先进文化互联网传播力影响力。
催生互联网互动娱乐新业态。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创新互联网互动娱乐,大力发展图像渲染、数字影像及虚拟场景合成等技术,推动海量内容加工处理平台、内容发布流通平台、高清播放播控平台建设,推进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以及位置服务在即时通信、在线游戏、网络直播等娱乐领域的广泛应用。鼓励互联网文化娱乐和文学、影视、教育等其他产业进行深度跨界合作,提升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应用规模,重塑娱乐产业链。
催生体验式消费新业态。依托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商业和消费模式,加速线上线下(O2O)一体化进程。加快都市功能核心区商圈向体验型、展示型方向发展,引导新老商圈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丰富和提升消费体验。利用O2O网络服务模式,优化购物中心、零售店等传统消费方式,带动线下经营和消费,打通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分享体系、消费便捷体系。完善商品零售配套体系建设,实现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有效监管。
专栏4 互联网新业态
数字文化创意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以猪八戒网等为代表,逐步整合全市互联网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系统,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全程互动化、电子化。
互联网视频内容服务提升工程。鼓励重庆有线与乐视、百度、爱奇艺等大型网络视频内容提供商合作,利用流媒体、超文本标记语言5.0版(HTML5)等新技术手段,加速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壮大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网络视频产业。
互联网互动娱乐新业态示范工程。在全市电影院、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探索基于3D、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在线场景服务新业态。利用互联网技术培育即时通讯、在线游戏和网络直播等服务新业态。
智慧商圈。加快解放碑、观音桥、三峡广场等大型商圈智能化改造,实现网络销售、电子结算、物流配送、产品检验检测、信息采集发布等智慧商圈服务全覆盖。以解放碑步行街、观音桥步行街为核心,打造2条全国知名的网上商业街。依托三峡广场商圈、杨家坪商圈、南坪商圈等,打造5条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上商业街。
体验消费示范工程。以都市功能核心区内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示范,鼓励购物中心、电影院、电玩城、KTV等利用位置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加快体验消费模式创新,试点开展产品定制、在线体验、情景设计等新模式,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
数字商贸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平台、数字会展、数字家政综合服务平台、商业地理信息系统等。加快重庆商社集团等传统商贸企业信息化改造,探索O2O一体化经营新模式,加强线上线下互动,提升线下体验、配送和售后服务水平。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管理体系,构建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商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生产、流通与消费全过程回溯跟踪和监管。
(二)发展互联网经济新模式。
聚集创新要素,重点构建和发展公共资源在线交易、“互联网+”创新创业、位置应用三大应用新模式,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激发全行业创新创业活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公共资源在线交易新模式。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全市统一、终端覆盖区县(自治县)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公共服务系统、电子交易操作系统和电子交易监督系统。制定统一的交易制度规则,编制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目录,规范交易流程,促进交易电子化、规范化、法制化、透明化。进一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秩序,加快公共资源电子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等公共资源在线交易。到2020年,依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从依托有形市场向以电子化市场为主转变。
专栏5 公共资源在线交易新模式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等现有交易系统,建立全市统一、终端覆盖区县(自治县)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系统(包括电子交易公共服务系统、分类统一的电子交易操作系统和监督系统)和在线交易云平台,实现公共服务、交易和监督全过程电子化。
公共资源交易规则体系建设。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产权转让、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等法律法规和交易特点,制定分类统一的平台交易规则,纠正违法设置审批事项、以备案名义变向实施审批、干预交易主体自主权以及与法律法规相冲突内容。
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新模式。依托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集聚创新资源,推进“互联网+”创业创新活动加速发展。鼓励各类众创空间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创业创新者提供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域的线上交流和资源链接服务。搭建第三方互联网众包平台,支持猪八戒等互联网“创客”龙头企业整合创新、创意需求,构建集成化总包、专业化分包的众包模式。鼓励大型企业通过自有互联网平台、网络社区等形式,分发部分设计、研发任务或征集用户创意,促进生产成本降低,实现产品规划与市场无缝对接;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方式进行工作任务分包;鼓励中小微企业、个人利用自身专长承接各类众包任务。整合全社会资源,搭建科技资源共享、技术转移与评估、企业资源开放、个人知识分享等多种类互联网众扶平台,扶助大众创业就业,构建政府和公益机构支持、企业帮扶援助、个人互助互扶等多种方式相融合的众扶生态体系。到2020年,全市众创空间数达到1000个,其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众创空间10个左右;建成国内有代表性的众包众扶服务平台、“双创”投资机构聚集地、西部活跃的创新创业基地。
专栏6 “互联网+”创新创业新模式
线上虚拟众创空间。鼓励小样社区、赛伯乐等实体众创空间,利用互联网搭建线上虚拟众创空间,为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线上产品营销、创业就业培训、投融资对接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
大型企业网络众包。鼓励长安集团、中国四联集团、中电科重庆声光电等大型企业,利用网络资源向企业内部、同行专家、供应商以及社会大众分包或征集创新任务,将产品配件、物流、售后服务、技术咨询等产业链环节分包给专业机构或个人。
政府公共服务众包。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将部分工作任务,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向企业和个人分包。支持在线共享非涉密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医疗健康、交通运输等公共信息,实施增值服务开发。
大型企业分享众扶。鼓励长安集团、京东方等大型企业向小微企业、创业者分享可开放的标准、资料及开发平台。引导市质检院、电信研究院、移动设计院等单位,面向全行业提供设计、开发、论证等帮扶服务。
政府与公益机构众扶。构建政府主导的科技资源共享、企业创业服务、专利信息服务一体化众扶平台,探索建立一站式政府服务模式。鼓励科技服务大市场、联交所知识产权分所、经济信息中心等机构开展公益众扶,加速发展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咨询服务等领域。
发展互联网位置应用新模式。突破以北斗为核心的多系统兼容互用、室内外协同实时精密定位等关键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位置应用基础平台。基于卫星导航定位、数字地图、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依托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建立统一时空基准下的人、事、物、地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时空云平台,提供防灾救灾、国土资源、规划测绘、水文监测、交通运输等行业应用;汽车导航、室内导航、旅游娱乐等公众应用;人员搜救、空间探测等特殊应用。到2020年,实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时空云平台对主城交通出行、规划建设、重大灾害救援、全市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等重点行业位置服务应用支撑全覆盖;引进和培育规模以上互联网位置服务企业10家,打造100项重大互联网位置服务应用试点。
专栏7 互联网位置应用新模式
互联网位置服务示范工程。加快互联网位置服务应用普及,开展交通、国土、规划、农业林业等行业位置服务应用示范,公众出行、社会网络、旅游娱乐等公众位置服务应用示范,以及智能搜救、灾害救援等区域位置服务应用示范。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时空云平台。基于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数字地图、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突破室内外一体化空间位置服务等关键技术,依托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打造全市统一时空基准下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云平台,为全市交通出行、规划建设、旅游服务、应急管理等提供高效、准确的位置服务。
(三)壮大互联网经济新产业。
发挥信息技术在资源优化配置、生产方式变革中的渗透效应,结合五大功能区域资源禀赋,做大做强互联网金融、特色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大数据三大产业,引领互联网经济跨越发展。
壮大互联网金融新产业。依托通信信息国际口岸,利用中新(重庆)互联互通战略平台,发挥都市功能核心区的金融资源集聚优势,加速互联网金融结算跨越式发展。发展离岸金融结算,支持银行开展离岸业务,提升多币种产品交易和清算能力,扩大离岸结算业务规模。发展跨境人民币结算,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品种和覆盖面。发展跨国公司总部结算,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渝设立全球资金运营和结算中心,加速外汇资金集中收付汇、轧差结算等业务发展。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结算,加快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扩大跨境互联网电子商务结算规模。发展信用卡清算业务,发起设立信用卡清算机构,推动个人信用卡结算,推动金融机构结算业务全方位展开,打造国际化结算中心。到2020年,打造4个各具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离岸金融结算额突破2000亿美元,打造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成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结算中心和国内重要的功能性金融中心。
专栏8 互联网金融新产业
互联网金融综合改革示范工程。鼓励和规范重庆银行、西南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地方新型机构改进传统金融运行服务模式,发展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加速重庆股份转让中心公司、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司、重庆药品交易所公司等国家或区域性要素平台建设,加快推动重庆金融交易所公司打造成为全国性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和全国非标资产定价中心。以江北嘴―解放碑―弹子石为核心,打造4个各具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注册成立50家以上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培育壮大易极付、万钱堂等一批本土互联网金融机构。
离岸金融结算。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机构在渝设立跨境结算中心、离岸业务运营中心,探索建立有助于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融资便利化、本外币统一规则的账户体系。鼓励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产业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建设,引进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国家跨国企业来渝开展离岸金融结算、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本外币轧差结算,拓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继续扩大惠普(重庆)离岸结算规模。
跨境人民币结算。扩大自贸区政策在重庆的使用,积极稳妥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境外发债、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等创新业务试点,丰富跨境人民币结算方式。探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争取开展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试点,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跨国公司总部结算。引进跨国公司、国内外总部机构、大型企业集团在渝设立全球资金运营和结算中心。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支持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鼓励跨国公司、总部机构集中办理境内成员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外汇资金集中收付汇和轧差净额结算等业务。
跨境电子商务结算。依托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扩大跨境互联网电子商务结算。推动龙头企业获取第三方跨境支付牌照,吸引异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来渝开展结算,引进市外企业来渝办理跨境结算业务。推进钱宝等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结算业务试点,支持和推动要素市场开展跨境交易和结算业务试点。
信用卡清算业务。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鼓励符合《银行卡清算机构管理办法》条件、具备稳健经营能力的机构依法申请银行卡清算机构牌照,并依托互联网开拓清算业务。
壮大特色电子商务新产业。以“网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百城百联”战略节点为依托,加快建设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构建集交易、支付、物流、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围绕“6+1”优势产业,推进工业产品电子商务,开展大宗原材料网上交易、工业产品网上定制,鼓励优势行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打造重庆工业产品网上交易新模式,推动“重庆网货生产基地”建设。引导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开展“十百千”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示范行动,搭建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鼓励本土农特产品网上交易,培育本土特色农产品知名电子商务品牌。到2020年,实现90%规模以上企业和超过50%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20项互联网应用型农业经营示范工程,引进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涉农平台类总部型企业5家,涉农电子商务交易额年递增30%以上;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0亿元,建成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专栏9 特色电子商务新产业
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在基础条件好、进出口贸易量较大的区县(自治县)和开放平台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园区,打造 “一区多园”模式。坚持进出口并重,大力建设公共海外仓,积极培育引进跨境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链,形成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具有内陆特色的产业体系。
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窗口。促进信息申报、在线通关、检验检疫、仓储物流、结付汇、出口退税等跨境电子商务全业务流程协同,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简化监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提高通关效率。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等新兴技术手段,规范跨境商品标识,数字化商品信息,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商品质量溯源体系,实现 “源头可溯、去向可查”。
工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围绕“6+1”支柱产业领域,搭建基于行业大数据的电子商务平台,整合零散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龙文钢材、重庆药品交易所公司等本土特色电子商务平台,吸引国内外、市内外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搭台”,构建采购、零售、定制、跨境贸易等功能接口的一体化行业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重庆制造”应用工程。建设“重庆网货生产基地”,重点推进汽摩配件、笔电、医药等大宗商品的在线供、产、销一体化发展,通过 “重庆制造”产品招采大会、重庆网商采购大会等方式,鼓励全市制造业企业“触网”B2B、B2C、C2B业务,实现精准决策、管理与服务。
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快淘宝、京东、顺丰等特色馆建设,扶优扶强香满园、天农八部、巴渝?醉美乡村等本土农村电子商务企业,逐步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利用网上交易平台开展农产品销售,重点发展柑橘、生态渔业、草食牲畜、茶叶、榨菜、中药材、调味品等特色产品网上交易,引进培育5家涉农平台类总部型企业。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推进渝东北、渝东南地区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开展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示范,逐步向全市所有区县(自治县)延伸。支持打造“网上供销合作社”,搭建“工业品下乡入村、农产品进城入市”的双向流通网络,开展20项互联网应用型农业经营示范工程,发展到店直销、全程冷链物流配送。加强社会资本合作,在物流、商贸、金融、供销等领域,培育多元电子商务服务主体。
壮大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依托两江国际云计算产业园、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重庆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巴南云计算产业园等特色优势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一批先进的云服务器租赁商、云服务运营商和维护商,加快政务云、商务云和私有云等云服务应用,拓宽云计算应用能力和范围,逐步形成服务全球的云计算全产业链。依托浪潮重庆西部数据中心、腾讯云数据中心等区域性数据中心,以数据挖掘、分析、应用为突破口,引进和培育一批大数据企业开展数据存储、处理、开发、应用服务,探索大数据交易试点,拓展大数据增值业务产业链。加快生产、消费和服务领域重要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打造形成“三区十园七中心”[{C}{C}{C}<!--[if !supportFootnotes]-->[1]{C}{C}{C}<!--[endif]-->]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到2020年,建成西部领先的政务云服务中心、全国知名的商务云服务中心和环境优越的私有云中心,倾力打造云端应用中心;健全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数据资源目录,引进培育10至15家核心龙头企业、600家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企业,形成800亿元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建成国内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专栏10 云计算大数据产业
云计算服务产业示范工程。都市功能拓展区着力构建全市云计算行业的存储、计算、结算能力基础,重点打造一批教育云、医疗云、安全云、研发云、文化云、工业云应用示范;城市发展新区重点培育商务云、动漫云、会展云等云计算产业形态示范;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重点试点建设云计算容灾备份中心。
大数据应用示范。推进政府治理大数据应用,加快综合市情系统、网上行政审批、信用建设、社会治理等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建设信息惠民公共服务平台和市民网上服务大厅,汇集社保、卫生、教育、交通、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信息,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推进经济领域大数据应用,加快推进智慧生产、现代农业、商贸服务业等领域大数据平台建设。
大数据外包服务试点工程。引进IBM、阿里巴巴、百度、浪潮、腾讯等国内外知名大数据外包服务提供商,培育壮大一批本土数据外包服务企业,重点面向离岸数据市场,处理海量数据,挖掘数据价值,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支持企业建立标准统一的外包服务体系,集成标准化、模块化和流程化服务,推进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