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是以信息、知识、创新思维为主导要素,利用互联网的互动、连接、泛在等基础特性,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的渗透、引领、带动等倍增效应,变革传统生产组织、社会生活和公共管理方式,实现万物互联和要素集散,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优化重组生产、消费、流通、服务全过程,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与质量的新型经济形态。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互联网经济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经济发展新优势;有利于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一、发展基础
(一)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市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加强,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互联网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新引擎。
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显着增强。2015年,信息通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8亿元。“十二五”期间,通信网络设施实现3G网络全覆盖,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全域、其他区县(自治县)城区和乡镇4G网络100%覆盖。信息疏导功能逐步增强,成为国家十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之一,网间互联带宽200G,省际出口带宽4.74T,互联网直联城市增至17个。信息处理能力显着增强,已建成10万台服务器计算能力的云计算基础设施。
新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数字传媒、文化等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年产值突破600亿元,数字内容创意和版权交易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众包众扶水平不断提升,众创空间数405个。电子商务势头强劲,2015年网络零售额6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6000亿元。跨境结算能力明显提高,2015年离岸金融结算额1061亿美元,易极付获中西部首块电子商务跨境外汇支付牌照。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高速增长,201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1650亿元,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现代农业稳步推进,信息化助推农业生产效率和精准化生产水平持续提升,形成9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两化融合”指数78.96,居全国前列。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加速集聚,实现百亿销售规模。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以众创空间、众包分享、网络服务、创新型金融、资信中介等为主的高端服务业,全市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互联网产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人才、财税、工商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政策体系,创新驱动活力加快释放。公众对互联网融合创新的认识不断加强,制约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进一步破除。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取得阶段性进展,相关标准规范、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逐步建立。互联网助推社会民生全面发展,信息社会指数0.41,网民达到1445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8.3%。
(二)困难与挑战。
虽然我市互联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十三五”时期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
基础设施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缺乏国际出口直连点,通信疏导和集散能力较弱,省际出口带宽仍低于发达省市。互联网基础资源不够丰富,域名及网站总数全国占比偏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互联网内容应用等信息资源生产与利用能力偏低。行业间、区域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信息消费成本偏高,高效共享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尚未形成。
新生经济规模与创新不足。互联网技术驱动新生经济动力不够,互动娱乐处于起步阶段。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还不大,人均网上支付金额较低,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落后于互联网消费大省。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数据等商业模式单一,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众创空间聚集创新要素能力不强,整体盈利能力较弱。
三次产业与互联网融合不够。互联网的连接性尚未充分发挥,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工业生产智能化程度较低,信息技术“软装备”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智能工厂偏少,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缺乏。农业生产标准化、信息化、精准化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消费信息不对称,优质、安全、生态农业发展不够,网络名优品牌少。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应用程度不高、服务效率较低,生活性服务业个性化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互联网人才队伍不强。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的互联网领军型高端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成熟型骨干人才紧缺,基础型应用人才规模不足。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等院校互联网相关融合型交叉学科专业设置亟待优化,社会培训机构数量偏少、质量参差不齐。人才流动环境不完善,政策集成度不高、力度不强,互联网小微企业薪资待遇和发展空间缺乏吸引力,互联网创新创业氛围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以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指引,借助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万物互联与共享,催生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加快建成网络基础完备、融合应用广泛、产品业态丰富、网络泛在安全、人才集聚充分、政策环境优越、经济动能强劲的国内互联网经济高地,引导互联网经济健康、有序、科学发展,使互联网经济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持续改善的重要引擎。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开放共享。发挥区位、产业、平台、政策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各类市场要素创新力量,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经济。营造开放包容环境,搭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互联网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开放共享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应用引领,深度融合。深化互联网在三次产业中的深度应用,树立互联网新思维,应用新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变革转型,重点突破。突出互联网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催化作用,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围绕互联网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通过项目示范推动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
科学布局,错位发展。按照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新要求,结合各功能区域定位、特色产业集聚优势,科学配置互联网资源要素,以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推进各项试点和示范内容先行先试,打造形成区域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新格局。
市场主导,安全有序。强化市场主导作用,减少政府对市场和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打造多主体、多元化协调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新格局。完善互联网联接与应用标准规范,坚持依法治网,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促进市场安全有序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互联网通道经济、新生经济、服务经济,强化环境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实施67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通信信息枢纽、中国(重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深度融入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创新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等重大功能建设。到2020年,“互联网+”指数、信息基础设施、新生经济效益、融合发展效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力的互联网经济高地。
互联网基础设施能力一流。全面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区域光纤到户,推动热点区域无线宽带(WiFi)全覆盖,加快进入5G时代,建成下一代互联网(IPv6)示范城市,形成国内信息消费成本洼地。互联网直联城市达到22个以上,省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5T以上,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打造通信信息国际口岸,建成全国重要的数据集散中心、存储处理能力强的数据处理中心。
互联网新生经济动能强劲。数字传媒、体验式消费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广告、出版实现数字化服务,建成长江上游数字传播中心、内陆数字出版聚集地。公共资源在线交易、“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新模式不断拓展,建成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打造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互联网金融、特色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产业不断壮大,离岸金融结算额突破2000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0亿元,云计算大数据关联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建成跨境电子商务支付结算中心和云端应用中心。
互联网融合应用水平领先。互联网跨界融合活跃,三次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成效显着,信息化应用效益指数达到90,信息社会指数达到0.6以上,智慧城市指数达到85,“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8,互联网融合效益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国家重要可穿戴设备生产基地,国内集聚度高的跨境物流集散中心。
互联网经济创新要素富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优化互联网经济创新政策环境,基本建成土地、金融、人才、创新全要素综合保障体系,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全面推行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构建互联网经济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活力全面迸发。打造国内重要的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策源地,西部活跃的创新创业基地和互联网人才集聚地。
专栏1 “十三五”互联网经济高地主要指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