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1  “电子政务”工程

  继续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大力推进各部门业务系统建设,以及州、市(县)、乡镇、村四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完善非涉密政务信息化系统。加大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力度,建设电子招投标系统、继续完成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大厅、电子监察系统、公文流转系统和OA系统建设,推进部门间及上下级间的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完成法人、财税、环境、规划等领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各部门的业务发展需要,建设和完善工商网络监管平台、财税一体化系统、污染防治监控工程(二期)、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平台、城市车辆智能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政府业务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打造效能政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必要支撑。

  (三)电子商务

  以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商业模式与业态创新、农村电子商务推广应用、便民电子商务拓展为路径,鼓励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支持新型电子商务企业跨越式发展;以跨境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加快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为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作出新贡献。

  1.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应用

  深化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优化业务流程,增强供应链协同运作能力。培育面向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面向主要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市场以及普洱、昆明等为主的内地市场。推进电子商务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强化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服务。着力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网络安全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六大生态产业和科教、中介、社区等新兴服务业的普及应用。大力支持网上商店、网上银行及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实现物联网技术在物流管理、产品质量监控、手机支付等领域的应用。

  2. 打造电子商务公共平台

  加快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建设磨憨口岸国际商贸物流园项目,加快推进西双版纳州快递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加强与网络科技企业合作,培育一批信誉良好、服务到位、运作高效的快递物流企业。积极推进RFID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作用,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互动,对推动实体店转型,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基础公共技术研究和应用,推进RFID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

  3. 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强化电子商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统筹规划。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在交通便利、产业聚集、物流发达及具有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优势的地区落地聚集。建立电子商务专家队伍,指导帮扶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发展,使其成为创新发展的孵化器。加快构建以电子支付、社会信用、物流配送等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和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专栏2  “电子商务”工程

  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网络技术环境、电子支付环境,推进政策法规、信息安全、信用保障、交易监管、现代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开展电子商务宣传培训,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以农业、林业、生物医药等特色生物产品数据库为基础,建设特色生物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扩大对特色生物产品的宣传和营销,打通生产商(农户)、农村经纪人、采购商的环节,实现收入最大化,促进特色生物产业电子商务发展。以“智慧旅游”项目为基础,多渠道多模式开展电子商务。

  1. 支持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整合万村千乡农家店、供销合作社流通体系和邮政快递物流体系资源,支持传统物流企业向智慧物流、供应链外包和综合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转变。

  2. 推动有条件的专业市场建设网络交易平台,拓展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培育建立橡胶、茶叶、蔗糖等传统产业和咖啡、澳洲坚果、沉香、石斛、畜禽产品等特色新兴产业电子交易平台,加快特色生物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天然橡胶贸易储运交易平台项目建设。

  3. 鼓励商业银行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合作,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服务。支持电子商务出口企业正常收结汇,进一步完善跨境电子支付、清算、结算服务体系,创新金融机构和跨境支付业务的监管模式。落实电子商务出口企业退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电子商务出口货物,实施增值税和消费税免税或退税政策。

  4. 推动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电子商务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发展特色农林产品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业化经济,带动贫困户从事网货生产加工,建立完善的供应体系;扩大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应用,打造我州绿色、生态农林特色产品品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多元化服务,为农户搭建网上交易平台。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畅通。

  5. 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实体店转型升级。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利用淘宝特色中国馆—西双版纳馆等第三方平台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引导传统实体店积极转变经营模式。支持房地产、土地、设备、车辆和再生资源等专业交易平台建设。在商贸流通领域大力推广普及电子商务运用,形成涵盖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6. 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以供应链协同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推进与阿里巴巴集团、华为公司、苏宁云商集团、京东商城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业链延伸,逐步聚集形成配套发展、协同联动的电子商务产业群。培育影响大、服务优、成效好的企业利用跨境电商拓展海外营销渠道,通过“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

  (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加强城镇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扩大宽带网络、智能终端等设施在农村的覆盖面,综合利用广电网、电信网等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便民、益民信息系统应用,提升农村人口信息化素质,改变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落后状态。

  1.推动宽带普及

  促进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全州所有市(县)、乡镇、行政村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应用,以农业物联网工程建设为抓手,为用户提供多渠道、多手段、多功能、个性化的服务。

  2. 拓宽服务平台

  集中农业、科技、商务、文化、教育、司法、卫生、财政、气象等州直各部门和各通信运营商信息服务站点资源,综合各类信息服务手段,涵盖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面向各地各部门和基层用户,建成集电话、网站、视频等功能于一体的统一州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优质涉农资源全覆盖。

  3. 强化资源共享

  利用州政务公开信息网和州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成包括政务信息在内的各类涉农信息向农村基层的延伸和公开。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数据库,开发应用智能化的农业专业搜索引擎技术,供各部门共享和社会公众实时查询获取。

  4. 开展示范应用

  开展信息技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重点在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开展信息技术的示范工程。拓展信息技术在育种、栽培、饲养、土肥、植保、灌溉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大田作物生产和经营的智能化控制、食物安全信息追溯、农业节水节肥、控温控湿和保氧保质能力等关键技术,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或企业开展网上交易,推广精准农业、精细农业、订单农业。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形成农业的智能化、规范化、模式化。

  (五)智慧城市建设

  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以“智慧西双版纳”为主题,以“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和谐共生,美学和科学紧密结合”为理念,谱写“智慧”的中国梦西双版纳篇章。发挥信息化在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和提升城市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建设州级政务云计算服务中心,大力推进西双版纳州“智慧城市”建设。依托统一建设的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旅游、智慧林业等信息化项目为基础,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大力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平安城市、一卡通、智慧社管、智慧决策、智慧能源、智慧环保等智慧化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功能提升,提高智慧管理和服务、空间实体可视化、立体化管控、智能应急处置等能力,加快建设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智能社区和智能家庭建设,推广普及智能建筑和智能家居,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专栏3  创建“智慧城市”工程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西双版纳“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商务工程、智慧旅游、智慧林业等本规划其他部分中提到的信息化项目,以及城市空间实体可视化管理、智慧能源、智慧应急等涉及城市建设管理、功能提升以及实现城市智慧管理和服务的相关内容。

  能源智能管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电、水、气、油等各类能源从供应到使用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分析和控制,达到节省能源消耗,提高用能效率的目的。

  智能应急处置。建设覆盖全州、统一指挥、多级联动、反应迅速、多方协同、运转高效的包括预警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应急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的综合应急联动与指挥系统,实现城市重大事件应急工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

  专栏4 “智慧旅游工程”

  充分发挥我州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边境旅游等多位一体的资源优势,以西双版纳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信息化公共服务设施为依托,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为核心应用体系的“西双版纳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业、国内外游客和本地居民提供智慧化“互联网+旅游”服务。

  智慧管理应用体系:集成全州旅游资源信息,建设西双版纳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支撑西双版纳州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核心业务,与国家、云南省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通互联的国家、省、州、县四级联动的智慧管理应用系统。

  智慧营销应用体系:建设西双版纳旅游多语种网络营销系统和国内外自媒体营销渠道,面向全球进行西双版纳旅游形象宣传推广、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营销。

  智慧服务应用体系:建设覆盖西双版纳州全域的自助自驾旅游攻略电子书和游客自助旅游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移动化、泛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线上线下智慧旅游和移动电商服务。

  智慧体验应用体系:创意开发西双版纳民族历史文化旅游主题新媒体系列产品,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行发布,为大众提供互动式的西双版纳民族历史文化旅游主题体验。

  重点加强“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打造“互联网+林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林业生产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决策、智能型生产、协同化办公、云信息服务,全面开展智慧林业发展之路。健全林业信息化标准与规范体系,力争我州在林业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全省的前列。建成主要业务数据库服务体系及应用系统框架,建成与国家信息化平台兼容的信息化基础平台;为后续应用平台的接入奠定坚实基础。

  专栏5  “智慧林业”工程

  感知林业基础设施。全面推进西双版纳州智慧林业项目建设,实现我州林业资源的网络化、泛在化和智慧化,以人为本的林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生态林业发展水平,实现林业的智能、安全、生态、和谐,通过立体感知体系实现西双版纳林业智慧化。重点按照国家、省的有关安排部署,积极参与建成州、县(市、区)两级上下互联互通的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完善业务应用。

  林业基础数据库。积极参与推进中国林业大数据与中国林权交易(收储)“双中心”建设、全国森林公安数据中心建设。重点完成包括森林资源、生态林、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珍稀动植物资源,热带原始雨林信息,生物多样性信息,林权信息和林木测土配方等信息的基础数据库,提供从宏观到微观的多级林业资源分布信息,及时、准确掌握林业资源历史、现状和动态信息。

  林业灾害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促进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数据、可燃物因子采集站数据、林区物候和可燃物状况以及天气预报和实况信息的融合,建立各类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机制,提高森林火险预警预报能力,使用视频智能分析技术提早发现森林火灾,与卫星林火监测实现天、地两级监控,实时响应火灾报警。

  建设物联网林业监测平台。基于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结合气象信息,地理信息建立我州热带森林生态模型,实现对珍稀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实时监测。通过对热带雨林的旅游开发,解决与土地利用需求、种植业发展、农村建设木材需求和能源利用之间的矛盾,保护热带雨林。

  (六)沿边口岸区域信息化建设

  充分用活用好中央和省的沿边开发开放特殊政策措施,在跨境经济合作区、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先试先行,抢占先机。抓住国家支持建设勐腊(磨憨)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重大机遇,依托全州统一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磨憨”,全面提升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在政务服务、现代物流、平安城市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支持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结算平台、小语种翻译引擎等系统建设,有效促进中泰“冷果换热果”、“鲜花换水果”项目,提升农产品进出口信息化水平,支撑边境贸易、外向型产业、跨境经济合作、通关便利化、边境贸易等方面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昆曼国际大通道重要枢纽的区位优势,结合磨憨口岸、勐满公路口岸、关累水运口岸等物流需求,建设智慧物流工程,打造通往东南亚的现代物流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专栏6  “智慧磨憨”工程

  围绕磨憨政务、通信、物流、边贸、安全等领域开展信息化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极具特色的智慧化沿边小镇。

  跨境电子商务。打通跨境结算,推动国际物流信息共享,分步实现农产品进出口、边境旅游等领域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建设平安磨憨。依托全州统一的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磨憨分区监控网,逐步实现智能化视频分析和管理。

  政务信息化。建设政务服务大厅、政务信息公开、公共信息服务等应用,提升沿边政务服务的水平和形象。

  沿边物流信息化。围绕昆曼国际大通道西双版纳节点、磨憨口岸、勐满公路口岸、关累水运口岸的重要作用,建设“沿边物流信息化”工程。

  (七)现代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信息内容、移动商务等方面的无线网络增值业务应用,强化特色信息的开发应用,形成内容服务链,实现现代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培育信息服务企业力度,开展面向企业的专门化、高层次培训,帮助我州企业获得系统集成资质。将面向东南亚的服务外包、软件外包、技术培训、运行维护作为培育的重点方向之一,引导我州软件企业转型,发展“外向型”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扶持面向东南亚和东盟小语种软件、翻译引擎的开发、推广和市场化。推动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建设,协调成立西双版纳动漫游戏产业协会、VR应用协会、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产业联盟以推进现代信息服务业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管理体制、运行和服务机制,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提供优质、廉价、便捷、高效、全面的公共服务,为降低开发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创造基础条件。

  五、重点工程

  (一)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工程

  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提升计划,重点推动信息技术在能源、物流、建筑等领域的应用,实施加工制造业信息化示范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加工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提高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敏捷制造、智能制造、虚拟制造等技术水平。促进“互联网+生物医药”、“互联网+旅游文化”、“互联网+健康养生”等传统产业发展,推动普洱茶、橡胶、茶业等行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库存、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变革。完善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应用软件库,建设面向重点行业、中小型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平台及其服务机构。

  (二)农业农村综合信息共享工程

  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完善以西双版纳农业信息网、益农信息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邮政惠农等农村信息门户,加快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全面整合农业、林业、气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涉农信息资源,建设面向农村信息服务、多部门共用共享的农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为农民提供“三网融合”、“一站发布、多点接收”的信息服务方式,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为核心,以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为基础,多渠道筹措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城镇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50M,农村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低于8M;建设西双版纳州教育云平台,实现国家、省、州、县、学校五级协同服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基本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有效提升我州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

  (四)信息惠民综合工程

  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示范,建设由部件和事件监管系统、基础数据系统、综合分析系统和数据交换接口等构成的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同步建设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实现对示范城市管理全方位、全时段的即时监控;形成州、县、街道、单元网格四个层面发现、处置、解决问题的协作机制。深化社区政务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动劳动社保、综合治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业务在社区政务管理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和应用集成。建设完善社区生活综合服务系统,增强社区服务热线的综合服务功能,整合教育、卫生、文体、旅游、家政等信息资源,促进共建共享,推动网上信息服务和网下实体服务的联动发展。依托城市交通信息中心,建设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及道路交通评价体系,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

  (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工程

  构建城市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完善应急联动救助系统。促进公安、消防、交通、医疗、建设、水利、环保、气象、地震、人防、民政、安全生产等部门以及驻军、武警应急指挥机构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警区以及不同警种之间的统一指挥协调,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平台,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建立州、县两级应急支援、治安防控和应急信息交换中心,提高紧急事件的处置能力。

  (六)信息高速公路提升工程

  推进信息高速公路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的骨干承载网,建设光纤到户的宽带接入网,应用先进移动通信技术,构建有线、无线互补的广覆盖、高可靠、多业务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宽带网络覆盖率和接入能力。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部委《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及商住楼通信管线及通信设施建设的通知》,积极推进光纤到户工程。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完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系统。按照国家推进“三网融合”工作的总体安排,推进“三网融合”工作。

  (七)基础数据库开发整合工程

  1. 法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整合和统一不同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建设以法人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以工商、民政、编办、质监(代码)组织机构的注册登记等信息为依据的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开发基于参建部门原有业务管理系统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建设以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为基础的多部门联合互动的法人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互通互联和联合监管力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2. 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重点支持“全员人口统筹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政务外网和现有业务系统资源,建设集人口计生、居住、就业、教育、医疗、治安、保障等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覆盖全州的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的“一次采集、多次使用”和“一口采集、多条使用”。完善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继续推进我州城保人员、镇保人员、16周岁以上高中学生的社保卡(学籍卡)发放工作,加强州级卫生计生数据中心和区域卫生计生信息平台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终端建设,为全州46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基本的信息化硬件设备,并逐步覆盖到16周岁以下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构建我州实有人口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并不断完善实有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库及各部门业务数据库,提高人口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3. 空间地理信息平台

  建设不同尺度、不同种类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充分利用覆盖全州的1:10000图以及重点地区1:2000、1:500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数据库构建,建立良好的数据生产与更新、共享利用、数据库维护与管理机制,为智慧西双版纳提供地理信息框架。完善我州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统一全州测绘技术标准及测绘坐标系统,重点加强地理信息在地名地址、防灾应急、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实施一批面向土地、人口、农业、民政、环保、防洪抗旱、住房城乡建设等领域的GIS应用系统建设。

  (八)物联网和云计算示范工程

  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在全州广泛推广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开展土壤生态、生产过程、农产品安全、农业装备的信息化管理,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化、农业资源管理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化、农业装备智能化。统筹物联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以水利、电力等行业为重点,加快在资源环境生态等事关国计民生、综合效益明显的领域开展应用试点。加强物联网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实时监测、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领域的研发应用。加强传感器、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研发。推广州内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应用,加快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与周边州市的对接工作。

  把云计算作为优化信息网络资源配置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支持不同类型企业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和业务应用,形成网络结构优化、资源实时配置、动态灵活响应的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选择重点领域和主要行业试点示范和优先应用,促进应用模式创新,培育云计算市场需求。

  (九)区域信息化合作工程

  依托现有信息基础网络,整合信息资源,打造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区域内数据灾备中心、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共建共享。大力实施区域信息化建设项目,积极建立项目合作的高效机制。加快西双版纳区域电子口岸的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建设高速公路电子收费系统、手机智能支付、交通信息联网、危急抢险信息联网,引导基础通信运营商构筑区域通信一体化网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领导,强化组织协调

  进一步发挥州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决策科学、运行有效、职责明确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好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共建和信息资源共享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机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职责,充实工作力量,进一步理顺州、市(县)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和技术力量,做到责任、措施、投入、队伍建设“四到位”。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其他投资为补充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各级政府加大财政预算支持,稳步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大对投资开发公共信息产品的支持力度。通过开放政府资源,吸引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投资建设。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的社会化服务模式,鼓励各级政府和企业以市场化方式开展各类信息工程建设,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支持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变,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各领域信息化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建立标准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重点制定和规范基础数据库、网上审批、电子商务、社区信息化等急需的地方标准,同时,在咨询设计、工程监理、数据处理、软件服务、技术集成等信息化建设重要环节,建立标准化应用审查和标准服务资质制度,强化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制定我州推进两化融合的具体办法,促进工业优化升级。围绕全州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对象,坚持先易后难、先单项后综合的原则,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方面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地方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带头,切实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

  (四)健全激励机制,形成推进合力

  创造条件,开展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标测评和绩效评估。建立信息化建设奖励和通报制度,把信息化建设情况作为对州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考核的内容之一。建立信息化工作研究交流机制,信息化主管部门要组织信息化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经验共享等活动,充实完善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借助州内外专家的智力,促进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推动信息化的科学发展进程。

  (五)加大资源整合,完善项目管理

  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垄断和信息封锁,加快实现网络和信息等资源的互联和共享。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切实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建设和使用效率。对新上信息化建设项目从立项、论证、审批、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对有财政资金投入的信息化项目实行统一审批。

  (六)加强宣传培训,加快队伍建设

  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提高全社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引进信息化专业人才,充分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力量,加强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各部门和单位、各专业技能培训机构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与技能培训,全面推动全州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附表:

附表:1.西双版纳州“十二五”信息化基本情况表.docx

附表2:西双版纳州“十三五”信息化建设目标体系表.docx

附表3:西双版纳州“十三五”信息化工作重点任务分解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