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人民政府,试验区管委会,各区管委会,州直各委、办、局:

  《西双版纳州“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已经十三届州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11月30日

西双版纳州“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

  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

  2017年6月

  前  言

  在国家“互联网+”行动的战略部署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信息化进程加速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度渗透,使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着巨大变化,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十三五”专项规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方案(2016—2020年)》等,为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作用,全面提升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环境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通过实施“智慧西双版纳”、“无线城市”、“网络乡村”等信息化项目,全州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加速推进,信息化服务和保障水平显着提升。2015年全州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15%左右。

  1. 信息网络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光缆、宽带(多媒体)数据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全州所有市(县)、乡镇,形成了以光纤传输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能承载各种通信业务和数字电视的信息传输网络。“十二五”期间,固定电话用户数由22.79万户降低到13.9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由20.08部/百人下降到11.98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由82.27万户增长到92.4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由72.50部/百人上升到79.39部/百人。2015年,长途光缆纤芯长度达到28.87万芯公里,本地光缆纤芯长度达到59.9万芯公里,互联网宽带全部接通32个乡镇(街道)及所有农场,网络总出口带宽达到1500Gbps。有线数字电视开通32个乡镇171个行政村。3G/4G网络建设覆盖所有城区、乡镇、行政村,WIFI热点建设覆盖主要城市公共区域和家庭。初步建成全州人口信息数据库、空间地理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基础性数据库。

  2. 电子政务发挥先导作用

  州市县网站群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政府网站建设由2010年的40个增加到2015年的52个,县、乡镇政府网站全面建立。公文交换、视频会议系统覆盖州、市(县)、乡镇三级。各地各部门均实现电子政务与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在政务公开和为民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着成效。

  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加强

  红塔水泥、金星啤酒两家公司成为州级“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基础指标进一步提高,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接入互联网,5%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控制等应用,60%企业开展财务、采购、销售、物资管理信息化应用。大型骨干企业的信息管理和业务系统进入应用集成阶段,建立西双版纳州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窗口平台,信息化有效推动我州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4. 电子商务应用领域快速拓展

  在工商部门备案的电子商务企业达381家,涌现出天然橡胶现货交易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白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等在全省较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传统工业企业、商贸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和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政府部门积极搭建“互联网+”边交会,普洱茶、澳洲坚果、印奇美藤果油等西双版纳特色产品网上交易会平台,为企业办事和开展营销活动带来便利。一批重点物流企业积极采用PDA数据采集、GIS等先进技术提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功能,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 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业信息服务覆盖全州所有乡镇、行政村、农场,“西双版纳农业信息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信通等在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6. 公共服务信息化扎实推进

  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旅游、应急指挥、社会保障等领域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一些领域在全省创造了典型经验。社区信息化建设在保障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全州信息化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舆论宣传工作不断深入,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全面展开。

  (二)“十三五”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所面临的诸多繁重任务,使各地信息化在高起点上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内容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及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催生的新兴产业,将成为各地信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云南省信息化建设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是省委、省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加上我省众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自身要求,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带来了广阔空间。二是我省作为长江经济带源头经济圈,进一步拓展了信息化发展空间与信息资源共享领域。我省经济稳定发展,将有力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创造了条件。三是全省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加速发展,为两化融合创造了基础条件。四是通过打造“数字云南”,全省上下信息化意识得到强化,信息化基础工作全面夯实,形成了一套信息化推进机制,为信息化全面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五是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文件、政策措施,为全省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云南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农业向互联网+定制(订单)农业的转化,农田、农业生产管理的精准化、信息化,传统工业的研发驱动型生产方式向定制(订单)生产方式的转化,产品生产的数字化、智能化,传统经济和信息经济的融合,产业信息平台、柔性制造平台、协作平台的建设,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益性服务业的互联网化、电子商务化发展,都将为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空前的发展机会,同时也对信息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西双版纳州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实施,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建设,泛亚铁路(中线)的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使西双版纳州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二是信息及现代服务业被列为全州六大生态经济产业之一重点打造,信息化建设有关项目及工作纳入全州重点项目或重要工作,科技和信息化因素在促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强。三是率先在全省建成“全光网州”、“宽带乡村”试点项目全面推进,为全州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当前,全州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把信息化当作软任务,在认识上缺乏战略高度。二是信息化建设资金与人才缺乏,各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困难。三是通信基础设施城乡数据鸿沟差距大,交通、物流、市政等信息资源协同共享弱,统筹整合工作难度大。这些问题亟需通过“十三五”时期加快信息化发展予以改善解决。

  “十三五”时期是西双版纳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加速期,是推进转型升级、实现信息惠民的关键期,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积极面对各种挑战,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促进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州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国防化为目标,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全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西双版纳”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应用,全面提升公共管理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坚持把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推动我州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选择,坚持市场导向,积极主动作为,深入贯彻实施“互联网+”和“云上云”行动计划。提高信息化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富民强州的能力,努力形成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以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和信息安全为保障的“智能、融合、惠民、安全、绿色”的信息化体系,为促进西双版纳跨越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二)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坚持立足西双版纳、面向全省、辐射东南亚,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智慧西双版纳”基本建成,全州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信息化管理、运营和服务机制基本健全,力争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等六大生态产业的支撑作用凸显,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赶上先进州市,沿边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现代信息服务业稳步发展,社会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成果惠及全州各族人民。到2020年,全州信息产业力争实现通信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20亿元,年均增长7%。其它信息技术服务产业5亿元;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能够实现在线处理,机关办公业务网上办理率80%,建设与完善法人数据库,并开展相关应用;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90%以上,互联网从消费互联网时代全面迈入产业互联网时代,网络购物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力争达到10%左右。信息化达到云南省中上水平,部分优势特色领域进入国内中上行列。

  2. 具体目标

  ——“宽带中国”战略西双版纳行动计划达到显着成效。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成效能适应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宽带乡村”国家试点建设效果明显。公众移动通信覆盖所有自然村,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0万户,固定宽带互联网覆盖全州市(县)、乡镇、行政村、农场、20户以上自然村的85%宽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全州移动电话用户普及率达每百人90部以上,力争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0万户,全面实现所有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城市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超过50Mbps,农村家庭平均接入带宽超过8Mbps,企事业单位用户接入带宽超过200Mbps。实现城市光纤网络全面覆盖。少数民族聚居区广播电视实现100%覆盖,数字电视在全州城镇得到全面普及。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基本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从薄弱到完善的过渡,统一的“西双版纳云计算中心”建设完成,全面支撑全州政务、行业和社会信息化应用,并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完成,并在政务、旅游、林业、生态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高清摄像头、智能标签、智能终端等物联网基础设施能满足信息化应用需要。建立安全、可控和可运营的下一代州域主干专网环境,覆盖1市2县,满足各级各类机构的接入要求。

  ——国民经济信息化应用水平迈上新台阶。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等生态经济产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新台阶,生态产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30亿元以上,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0%;重点行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90%以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显着提升;企业“上云”取得实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上云”,中小企业使用政府购买的云服务“上云”普及率达到80%;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政务信息化取得显着成效。州县两级行政部门政务服务信息化覆盖率达90%;县市政务信息上网公开率达90%以上;80%以上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与全省同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社会信用、综合治税、市场监管、社会保障等领域业务协同应用取得实效,电子政务运维体系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成效;信息化对沿边口岸贸易、物流和交通等形成有力支撑;全州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推进中小学远程互动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完善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成规范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覆盖70%以上的城乡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州内即时结报;提高公交、供水、供电、供气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领域信息化全面发展。

  ——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得到加强,综治维稳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边境信息安全协作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1. 提升基础信息网络能力

  抓住国家网络技术升级换代的机遇,加快推广应用3G/4G技术,根据网络发展需求推进IPv4向IPv6的过渡,积极推广5G应用试点。积极建设宽带无线接入网络。通过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网络建设,节约建设成本,减少重复建设。积极配合国家推动网络融合,加快出台有利于技术、业务、市场等方面融合的配套政策措施,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层面加快改革,推进“三网融合”。按照国家推进“三网融合”工作的总体安排,积极申报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探索利用广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功能,加强物联网建设。

  2. 完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

  加快建设有线无线相结合、全程全网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继续完善以提供跨域业务、双向传输、数字化为目的的有线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网络,推进地面数字电视网络建设。推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发展,完成广播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换,提高数字电视覆盖率。完成全州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基本完成全州城区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构建双向互动综合多媒体有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采取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优质高效的节目源和信息源,满足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利用无线、卫星、有线电视的频谱资源,提供宽带、高效的信息传输通道,完善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开展各类信息服务。

  3. 加快公共信息服务设施建设

  推动普遍服务市场主体的多元化,逐步将普遍服务从基础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建设西双版纳云计算数据中心、大数据服务平台和物联网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基础支撑平台。在人流密集场所建设足够的通讯和网络设施,营造良好的公共服务信息化环境。积极推广公共基础设施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并在沿边开发、旅游、医疗、教育、农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利用公共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水平,降低信息化门槛;探索适合西双版纳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业务应用与商业模式,高清摄像头、智能标签、信息采集终端等物联网公共智能感知基础设备形成规模效应,能满足全州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制定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加快形成运行维护机制;积极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全州覆盖,为全州各项智慧应用建设奠定基础。

  (二)完善综合应用体系

  1. 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面向农业和农村的信息服务,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以六大生态经济产业为重点,围绕产业调整和振兴,加快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重要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加快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实现州、市(县)、乡镇联网,推动政府各部门实施网上协同办公,实现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不断提升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推进政务公开和网上办事。加强地理、人口、档案、金融、税收、统计、国防动员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社区服务、住房、文化、教育、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治安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国土与地理动态监测系统。

  3. 加快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全面推进落实“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全州云计算基础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动政务云、工业云、农业云、商务云、惠民服务云、智慧城市云、区域信息服务云建设。推动教育、医疗、旅游、林业、交通物流等重点领域的行业云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消费产业的发展,发展无线网络游戏、网络电视、流媒体等高端增值业务和虚拟现实、3D打印各种创新应用业务。积极支持物联网创新应用,推动物联网重大应用项目在我州落地并实现规模推广。加快物联网感知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智能楼宇、智能交通、智慧旅游、远程医疗、工业控制等领域开展物联网的示范应用。

  (三)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1.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继续以智能交通、电子口岸、数字城市等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基础数据库的共建共享以及信息资源的跨部门整合应用,加快社会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推进公益性信息资源和信息内容增值产品的综合和利用。构建全州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为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撑。坚持政府推进、商业开发的原则,鼓励企业及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地理信息、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等为基础,推进城市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以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为重点,注重磨憨口岸、打洛口岸、勐满口岸、关累口岸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完善密码管理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统一认证服务平台,加大电子证书的推广应用,加强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培育信息安全咨询、测评、认证、风险评估和工程实施等信息服务业,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专业化、市场化的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系统,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公用灾难备份系统,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恢复能力,推进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3. 培育壮大信息产业

  以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技术进步为核心,将信息产业培育为全州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以勐海茶厂为信托,建设普洱茶国际电子商务交易中心。以西双版纳双创产业园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重点,打造线上线下模式的跨境电商中心,加快大宗商品、小件零包商品跨境交易平台和体验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国际邮政业务、小币种结算中心、信用支付、仓储物流、分拣中心、呼叫中心、电子通关、语言技术服务等跨境电商配套服务。

  软件业: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管理服务软件、智慧商圈、农产品直通车、跨境电商、移动互联网APP应用软件研发和推广,着力发展传统农业、旅游业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等领域嵌入式软件产业化,提升行业软件应用服务水平。协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社会资源,加快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软件测试与信息安全评估平台、软件工具库、软件构件库和软件人才培训教育平台等。创新合作新模式,围绕产业需求,把软件企业从单纯产品生产转变为服务咨询型企业。

  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传输、信息内容加工制作、信息咨询以及数据外包处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增值服务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等信息服务业务发展。制定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健全信息资源商业性开发机制;鼓励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开发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支持发展宽带增值业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游戏、数字电视及网络电视、视频点播、联机检索、数据处理等新型信息服务业;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我州特色的中文及小语种信息生产企业。

  四、重点应用领域

  (一)两化融合

  开展《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着力加强产业集群、重点行业、重点工业企业、中小企业两化(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型企业实施两化融合贯标达标。到2020年,打造2个省州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培育3家传统工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个两化融合示范项目;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

  1. 积极开展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作

  推进西双版纳双创产业园、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积极开展省、州级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两化融合促进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工作,开展州级两化融合试点建设,做好经验总结、以点带面工作。充分发挥景洪市加工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建设工程的示范作用,推进全州加工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2. 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面向橡胶、普洱茶、水果、木材等加工业,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和资源的整合共享、业务和市场的协同联动,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保和可追溯。重点行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5%以上。开展智能电网示范应用,提高州内电网智能化管理水平,在重点城市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智能电表、智能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产业、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服务业。

  3. 强化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领域的应用

  重点推进矿业、电力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精准高效生产,加强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联网监测。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推动“两化融合推进节能降耗活动”,建设8家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

  4. 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

  推进企业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体系、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加工制造业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企业所需的信息化人才数据库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平台。鼓励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全部上云,通过购买标准化信息服务产品和服务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人才、管理问题。

  (二)电子政务

  建设西双版纳州电子政务分中心,逐步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云服务体系和政务大数据中心,奠定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和管理,完善建设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加强外网应用建设、促进外网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和共享,有序推动业务专网应用迁移和业务融合,州县两级政府社会治理和政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落实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要求,加强内、外网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1. 加快全州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设

  整合各部门信息资源,打造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推动党政机关实施网上协同办公。大力加强全州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推进政府各部门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实现基础网络和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

  2. 推进办公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的建设

  全面开展网上办公和电子文件管理,提高政府效能。积极加快各类“金”字头工程在我州的建设,完善一批重点业务系统,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全州司法行政系统电子政务、社会保障“一卡通”和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建立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电子政务服务统一平台,提高网上审批比例。

  3. 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服务功能

  推进完成全州网站群整合建设工程,不断提升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功能,深化政务公开,推进网上办事,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机关行政效能。以法人数据库、州情数据库为基础,实现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面向企业和公众的行政审批业务,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增强网络发布、网络咨询、网络参政、网络监督、网络施政和公民参政议政能力,逐步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覆盖街道、社区和乡村,各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政务公共服务体系。

  4. 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西双版纳州应急平台为节点的分布式应急信息平台,进一步响应以省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为中心的全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应急地理信息快速获取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社会预警、应急、监测、监察、治安防控和指挥系统,形成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保障和协调监督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监督监察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5. 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大力深化信息公开工作,充实完善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明确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类别和内容;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不断改善档案馆等集中查阅场所的服务条件和功能,完善考核评估、监督评议、内容审查、更新维护等长效管理机制。建设与完善人口数据库,并开展相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