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海湾工业园区、市工业新城管委会,各镇(街)政府(办事处),市直有关单位:

  《台山市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工商务局反映。

  台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月5日

  台山市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十三五”时期江门市“打造‘三门’建设‘三心’”的战略发展要求,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以信息化加速提升“十三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构建适应于台山经济产业发展特色的信息环境,根据国家、省、江门市有关“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结合《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广东省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江门市“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和《江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领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信息化成为了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单位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在政务、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领域信息化建设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1.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2015年底,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域的高速传输网络,光缆线路总长度达1.45万公里,光纤覆盖用户能力达34.5万户,宽带接入用户共16.1万户,互联网用户普及率78 %;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3.5万户,建成移动电话基站904个,其中4G基站747个,全市基站覆盖率达99%,移动电话用户共计91.5万户;公共区域WLAN热点174个,无线访问接入点(AP)830个;建成了市、镇、村三级,以光纤和移动通信为主、以卫星与微波为辅的,天地一体互为备用的高速宽带传输网,基本实现市区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各村民小组。

  2.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市电子政务专网实现5级连通,上联广东省、江门市,横联市党委政府各部门单位[含17个镇(街,下同)、2个工业园区],下接313个村(居,下同)委会,使用统一互联网出口,总带宽450M。各部门单位实现100M带宽接入政务专网,各村委会均实现50M带宽接入。

  推动各类电子政务系统应用。开启“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建成省网上办事大厅江门市台山分厅,完成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工作,实现网上申办,减少到场次数,逐步深化网上办事深度,不断提高网上办结率;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管、智能交通管理、渔船监控、水情监控、三防指挥、区域卫生信息管理等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提高我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网络问政等平台,提供群众更便捷的问政投诉监督渠道;推广OA办公,市直单位及全部镇使用党政公文交换系统,实现文件即时传达,提高办公效率。

  3.加快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政务信息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围绕台山政府网门户,建设各部门单位官方网站,形成政府网站群,集中公开政务信息;完成市政府信息公开意见箱、市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和依申请公开系统的建设,部署台山政府网作为全市信息公开业务的统一入口,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促进政务公开、公正和廉政建设。

  积极推动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信用台山网,及时网上公开企业守信和失信名单,并对接江门市各类信用信息查询平台,为市民免费提供企业和重点人群信用信息查询,包括各类良好行为和失信行为记录。

  4.电子商务应用日渐普及。我市电子商务发展势头总体良好,电子商务应用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我市1000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在阿里巴巴注册的企业及个体经营户达400家,在淘宝网、天猫商城、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均有企业或个体户注册,网上经营范围涉及玉石摆件、红木厨具及家具、体育用品、食品特产、成衣用品等。推动“互联网+扶贫”,发展农村电商,带动优质农产品进驻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台山馆,成为广东省内第二家、江门市首家在苏宁易购上开设的地方馆。

  5.教育信息化成果显着。校园网络基础全面加强,全市实现100%中小学校通过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和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高速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优质资源“班班通”;按省规范化学校建设标准完善一大批功能场室,添置多媒体电教室197间,教学计算机16629台,多媒体教学平台3138个,夯实教育基础,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市共有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所,信息技术学科覆盖率达100%。

  6.农村信息化发展迅猛。实施农村广播电视和宽带“村村通”工程,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多个具有台山特色的涉农信息服务网站,指导当地农民开展电子商务;实施台山市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整合原有农村信息网络设施,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站点,提供广大农民信息查询和交流的平台;建设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形成民主、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三资”管理模式,得到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认同。

  (二)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信息化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同时也依托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纵观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正在快速增长,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信息化数据资源也成为各方争夺的重要资源。同时,“棱镜门”事件也折射出当今世界网络信息安全正面临的重大问题。

  从国内看,国家发展战略布局都离不开信息化发展。信息化作为“新四化”之一,充分体现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对实现“四个全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充分体现我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社会主义新常态经济调动下,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业态,是我国产业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也是我国政务改革的重要途径。

  “十二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可见成就,但面对国内外新形势,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政务数据使用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系统之间彼此独立,难以连通,形成信息孤岛,难以适应“十三五”时期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与强化公共服务的现实要求;二是政务数据进行社会化开发利用的程度低,作为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政务数据的社会经济价值没有充分体现。

  2.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不够。新兴信息化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深度及广度亟待加强,难以满足我市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3.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建设不平衡。城乡之间、产业之间、行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电子商务尤其是农村电商发展不足,在部分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的程度仍有待提高。

  4.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不足。存在部分政府部门、企业对信息化管理和应用不够重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一些信息化建设制度落实不到位;同时也存在缺乏统一有效的信息化标准管理体系,规范和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打造‘三门’建设‘三心’”的发展要求,“东提西进,同城共融”的发展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珠西战略”,以信息化推动 全市政务、产业、民生的升级优化,为实现“智慧台山”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强和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政府职责主要集中在制定法规、完善政策、优化标准、保障环境方面,加大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在重点领域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以市场力量为导向开展信息化建设,形成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2.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综合平衡各区域、产业、行业、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发展,优化信息化资源调配,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力度,充分整合基础硬件设施和信息化系统,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信息化的平稳发展。

  3.面向应用,自主创新。坚持应用需求和技术驱动相结合,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特色鲜明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速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推进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深化应用水平,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

  4.公平普惠,全面发展。在信息化发展的各领域要避免发展偏失,既要注重经济生产的信息化投入,又要注重社会治理及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城镇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

  5.两化融合,全面提升。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自主创新体系构建,发展现代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经济发展质量和民生保障水平的全面提高。

  6.发展为先,安全托底。正确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整体部署及实施,保障我市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实现“互联网+”新模式信息应用,形成以新兴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电子政务和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信息化成效显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进一步推进我市城镇化进程;探索信息时代新模式,搭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信息网络安全进一步增强,形成标准、规范、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体系;群众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高,逐步消除城乡信息化发展差异。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

  1.加强电子政务应用建设。做好信息化建设规划,利用互联网发展和新技术变革的有利环境,突破传统事务管理模式,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方式,逐步实现全部门、全业务、全流程的信息化,全面提高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

  2.完善网上办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完善我市网上办事大厅、“邑门式”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江门分厅、省主厅的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邑门式”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工作,接入并拓展手机版应用,开通并推广市民个人网页和企业专属网页应用,部署应用政务电子证照库,推动网上办事大厅延伸到基层。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网上办事大厅的应用水平。

  (二)大力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为核心,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政务云”,实现资源有效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基于网上办事大厅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专业数据库建设。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推进重点领域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以“信用台山”工程为基础,加大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统计、市场监督管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交换范围与内容。

  (三)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整体运营能力。

  1.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应用,提升城市管控能力。充分利用无线传感网、电子标签、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信息通讯技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探测感知、网络化传递信息、智能化开发应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规划、配置、综合利用和管理水平。建立数字空间信息框架,整合地下、地上信息资源,加强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实现对地下管线、人防工程、地下水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加强视频监控的统筹统建、共建共用,构建全方位的一体化监控防控体系,开展视频大数据应用。加强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市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和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城市日常管理、治安防控和应急指挥水平。

  2.以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以自然人和法人信用建设为主线,整合科工商务、司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税务、金融等部门行业涉及自然人和法人的信用数据,以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加强部门间信用信息共享交换,逐步与第三方征信平台实现数据的查询、比对,勾勒出自然人全生命周期的信用全貌图景,实现对法人企事业单位全过程经济活动与管理活动的信用监管,提升政府在婚育、健康、养老、就业、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服务水平,增强政府在税务管理、安全生产、诚信经营、食品药品安全、社保征收等方面的治理能力,建成基础信用信息库,为政府管理服务以及经济健康运行提供全面准确的基础信用信息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3.推动政务、民生、产业领域智慧应用协调发展。按江门市工作要求,在网络基础设施和地理空间、信用等公共基础数据的基础上,推进智慧安监、智慧食药监、智慧卫计、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应用的发展。智慧安监实现联网式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险源综合监管、政企信息互通、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和考核等功能;智慧食药监实现食品安全的动态监管、实时信息上报和应急处置、实现药品流通全程监管;智慧教育实现远程教育,推动教育资源的城乡均等化分配与共享;智慧旅游实现旅游目的地与游客可以相互感知、全方位高效体验的旅游服务体系,优化旅游经营模式。

  (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1.引导我市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引导我市传统产业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计能力、改进管理模式,带动工业产品的信息化、生产过程与管理控制的智能化,带动高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企业优化升级,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企业的自主和技术创新能力。

  2.鼓励新兴产业采用先进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围绕江门“珠西智谷”园区经济、城市经济和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的定位要求,重点推进核电新能源、风电新能源、清洁能源装备产业、汽车零配件产业等战略性新型产业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鼓励企业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变革企业生产流程,进行业务创新,配合 “江门制造2025”战略要求。

  3.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传统中小企业升级改造。重点改进工业生产过程,利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柔性制造(FMS)技术、数控技术等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生产环节,加强生产过程的信息处理,实现程序化控制和生产自动化,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渗透和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在条件成熟的工业园区,推动建设具有云计算能力的智慧园区,提升园区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两化融合。

  (五)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事业信息化。进一步整合社会保障信息资源,强化网上办事服务能力。实现社会保障卡农村服务点全覆盖,扩大社会保障卡的应用范围,与医疗、社保、就业、金融、交通等公共服务应用关联起来,发挥“市民卡”作用,为农村居民提供方便的公共服务。加快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福利保障与商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捐助等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流动人口信息与社会保障等管理系统的互通共享,提升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效能。建设市居家养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社会养老保障和服务水平。

  2.推进医疗健康计生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构建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卫生、农村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信息体系,推进医疗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综合卫生管理信息,逐渐打破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壁垒,逐步建设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全市全员人口数据库,实现卫生行业信息共享、跨区域业务协同服务,提高整体卫生计生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城乡居民医疗卫生计生服务需求,促进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

  3.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推进教育信息一体化,进一步夯实信息化硬件基础,以农村教育信息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信息化资源均衡配置,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大力打造智慧校园,建设网络环境,推广应用。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依靠上级资源服务平台,打造教育云平台,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4.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的信息化应用。在现有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开展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交换与共享,建设关键业务系统,重点推进综合交通服务和管理系统、交通应急指挥系统、出租车与公交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车内导航系统、港口信息管理系统、港航信息监控中心等智慧交通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水平,便利广大群众出行,探索大城市破解“出行堵”的经验和模式。

  5.深入推进智慧旅游特色建设。推进“互联网+”在旅游业的应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促进业态创新发展智慧旅游。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产品和应用程序(APP),优化旅游经营模式,为游客提供个性化、高效率的服务。加快旅游集散地、景区、车站、乡村旅游扶贫村等重点场所无线上网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城市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乡村和城市,建立全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完善信息基础数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