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现将《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7年2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2017年2月

  本规划是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三五”期间我区信息化的行动纲领,是我区推进信息化的战略重点选择、重大项目安排、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为加快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区信息化水平,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和问题。

  “十二五”以来,全区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为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015年我区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2341Gbps(吉比特每秒),在2010年基础上翻了两番;电话普及率达110%,较“十一五”末增长10个百分点;互联网网民普及率50.3%,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41.3%;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80%;城市平均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bps(兆比特每秒),农村牧区平均宽带接入能力4Mbps;电信业务总量达到377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87%;有线电视用户由2010年的290万户增加到345.9万户。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成为2015年度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全国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在呼和浩特建成,承载能力近70万台服务器。开展推广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有线电视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产品,2015年全区IPTV用户达到20多万户。

  2.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自治区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为自治区本级政务部门业务系统运行提供有力支撑。环保、社保、医疗、公安、财政、税收、工商等部门信息系统应用成效显着。自治区政务云中心初步建成,已部署57多个部门400多个信息系统,走在全国前列。环保在线监测系统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成为全国试点示范。各级政务网站在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网上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内蒙古数字档案馆建成。

  3.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教育信息化支持了远程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管理、资源共享,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网络平台。医疗信息化促进了医疗、医药和医保的联动,保障了80%以上三甲医院建立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社保五险合一、民政低保、经适房和廉租房等民生信息系统建设加快,保障社保“一卡通”即时结算覆盖80%以上的城乡居民。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呼和浩特、乌海等市成为全国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呼伦贝尔等市成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

  4.两化融合效果日益显现。

  初步建立了两化融合评估体系,28户企业进入工业和信息化部贯标试点企业名单。稀土、煤炭、PVC(聚氯乙烯)、葵花籽、畜产品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发挥作用。牛羊肉全产业链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成为首个我国基于物联网的畜肉产品追溯地方标准。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信息服务、融资担保、财税咨询、电子商务、技术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包头市建成“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网络协同制造平台”,推动了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加工等应用。

  5.农牧业信息化取得进展。

  基本形成了以内蒙古农牧业信息网、“12316”三农三牧服务热线和“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为基础,以微信、微博和客户端为延伸的多元化的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信息服务模式。一批旗县已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信息进村入户模式。初步建设了牧区全产业链溯源数据平台,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等盟市50多万只羊佩戴了电子耳标。设施农业物联网“大棚管家”建成并得到推广。全区建立了农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网络。

  6.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2015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总额1481亿元,在2013年710亿元基础上翻了一番。一批本地化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平台和流通企业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相继涌现。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网络支付、安全认证、信息技术服务等服务业也应运而生。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被列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7.电子信息产业稳步发展。

  初步形成以彩电等消费电子产品、电子基础原材料为主,包括电子元器件、软件开发、信息服务等门类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蒙古文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加快。培育引进云计算、光伏材料产业等技术领先、特色鲜明的新型产业,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

  8.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开展了重点领域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加强了政府部门互联网接入与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成了自治区政务信息安全灾备中心,对17个部门的120个业务信息系统进行灾备。开展了全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摸底调查和公共服务试点示范工作。全区等级保护、密码保障、网络信任、电子认证、应急响应、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涉密信息系统设备配置、分级保护和安全检查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管理进一步提升,建立并完善了互联网信息内容监测指挥和互联网侦控系统。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区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是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部门、地区和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的融合力度不够;三是信息产业在全区经济规模中所占比重偏小;四是电子政务纵深发展难度加大,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信息资源共享进展缓慢;五是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升。

  (二)面临形势和机遇。

  “十三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伴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呈现以下趋势:党和国家对信息化发展更加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依赖信息化快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更加深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正在加快,网络和信息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区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

  一是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规划的提出为我区信息化发展带来新抓手。2014年中央成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将信息化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宽带中国”战略、两化深度融合、三网融合、信息消费、“互联网+”行动、云计算创新、大数据战略、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实施,都为信息化推进、信息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是“四化同步”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等的提出拓展了信息化新内容。信息化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技术、产品、系统和服务支撑,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巨大需求也极大地拓展了信息化的发展空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也给信息化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涌现拓展了信息化新领域。信息技术加速演进,信息产业发展正孕育新一轮的突破,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业态迅猛发展,为我区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新条件。

  四是我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结构变革对信息化发展带来新需求。我区提出建设“五大基地”,都需依托信息化有效推进。我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资源环境约束性增强、就业压力加大、新增长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促进信息化发展是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信息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建设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网络强区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发展战略,依托我区比较优势,以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为主线,以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为重点,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引领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城镇化和绿色化的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宽带、高速、泛在、安全、先进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着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程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电信普遍服务能力显着增强。农村牧区普遍享受基本电信和广电服务。2020年,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以上。

  ——宽带接入能力明显增强。2020年,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达到9000Gbps;宽带城市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50Mbps,农村牧区用户接入能力平均达到12Mbps,商业楼宇用户基本实现1000Mbps的接入能力。

  ——互联网普及程度显着提高。2020年,全区互联网网民普及率达到70%,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70%。

  ——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效应突显。2020年,全区云计算数据中心承载能力达到300万台服务器,成为国家级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

  2.信息化应用目标。

  ——政务和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2020年,8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实现在线办理,逐步实现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

  ——“两化融合”取得成果。2020年,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和生产装备数字化程度大幅提高。

  ——农牧业信息化水平显着提升。农牧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

  ——智慧城市建设覆盖全区。基本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3.信息消费和信息经济发展目标。

  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信息消费规模扩大,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加大。“十三五”末,信息消费总量翻一番,达到1200亿元。

  ——电信业务总量,2020年争取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速16%。

  ——云计算大数据相关产业规模,2020年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速20%。

  ——电子商务交易额,2020年达到58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

  4.信息安全保障目标。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显着增长,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容灾备份、预警监测等基础性工作明显增强。

  (三)指导原则。

  1.统筹发展,突出重点。加强统筹规划,突出行业和区域特色,通过“以化促产、产化互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加强资源整合,注重集约化和平台化建设,避免重复浪费。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

  2.融合发展,创新驱动。加强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军民融合工作。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探索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新应用、新模式。

  3.协调发展,促进共享。积极推进各地区、各领域、各部门信息化的协调发展。鼓励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联合共建、优势互补、数据开放、资源共享。适应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努力实现信息化服务普及和成果共享。

  4.科学发展,保障安全。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数据和应用安全,建立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全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支撑能力。

  大力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以宽带普及提速和融合发展为重点,加快构建宽带、高速、融合、安全、泛在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

  1.大力提升宽带骨干网络承载能力。加快宽带骨干网络速率提升和结构优化,扩大出口带宽。丰富完善省际干线光缆传输网络路由。加快互联网骨干节点升级,争取将呼和浩特列入国家级互联网直连点,提升网络流量疏通能力。全面推动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大规模部署。建成城乡一体的数字化、双向化广电网络。优化数据中心空间布局,提升数据计算、存储和智能处理能力,推动数据中心的规模化、集约化、节能化、绿色化,打造国家级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及灾备中心。

  2.着力推进城市光纤改造和农村牧区宽带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公益性和商务类场所的光纤宽带接入,持续提升光接入网的承载能力和覆盖能力。促进光纤宽带网络和3G、4G、5G及WLAN(无线局域网)等无线网络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牧区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推进老、少、边、穷地区及军地的宽带网络建设。

  3.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广电网络公司和IT企业共同加快推动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新兴融合性业务发展。

  (二)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紧紧围绕我区工业“四大基地”建设和工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大“互联网+”工业推进力度,推动传统产业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升级改造,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能源工业智能化、原材料工业集约化、装备制造业协同化、消费品工业精准化生产方式。全面普及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2.大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引导制造企业建立开放创新交互平台、在线研发设计中心,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众包、众创等研发设计模式。支持制造企业以多专业协同和跨企业协作为重点,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研发体系。推动企业建立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的新型制造模式。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联合,培育一批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商和众创空间示范平台。

  3.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一批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细管理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装备、石化、冶金等传统行业,推广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3D打印)、工艺仿真优化、状态实施监测、自适应控制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依托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开展智慧工业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