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年的发展,医疗行业中“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早前,出于投入成本与产出效果的考虑,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的重点往往在“网上卖药”“远程诊疗”等轻运营模式,尽管可以解决部分患者购药、轻问诊的需求,但仍很难满足人们更完善的健康管理需求。
2021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厘清了医疗、医药和技术服务之间的边界,打破此前“问诊成了卖药”的混沌局面, 使得“医归医、药归药、AI归技术”。监管新政所体现的理念是,互联网医疗发展不止于技术、盈利等考量,更应回归到“严肃医疗”的本质,这也是全社会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期待。
据公开报道显示,截止2021年6月,中国互联网医院数量超过1600家,但这些医院与互联网医疗模式“将医疗行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初衷差距甚大,其中近九成的互联网医院未能有效运营,不少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 尸状态”。
究其根本,主要是互联网医院发展与建设存在误区。互联网医院并不是简单的将线下医院在线上翻版,而是需要更专业管理与技术支持,这两点这两块恰恰是不少线下医院所缺乏的。同时,不少互联网医院提供的服务仅仅停留于医学咨询、挂号、缴费、查报告等便民服务,业务类型单一,对于患者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的管理缺少有效的管理理念及工具,无法实现从线上咨询到互联网诊疗,再到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管理的递进。
如何破解互联网医院的“僵尸状态”?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管理培训中心主任卢清君曾表示,过去多年来,各大医院探索互联网医疗助力患者管理,但一直难以做起规模的原因是缺乏运营团队。卢清君呼吁各大医院将运营机制委托给第三方平台,并与之建立合作机制、物价和分配机制、金融服务机制,以此让互联网医疗运行更便捷,让数据更互联互通。
借力更具专业性、创新性的第三方平台已经成为一些先行先试互联网医院的选择。通过将第三方平台的技术、运营能力与医院的医护资源相融合,医院一方面更好地将医生和患者的需求有效结合,实现在线服务场景;另一方面,为医生解决优化诊疗流程、实现对患者从治病到管理的服务升级,为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的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从而有效满足民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进程中,以微脉为代表的一小部分先抓住医院、医生及患者痛点的平台已经形成成熟、有效的运营模式,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
对患者来说,通过接受全病程管理服务,有助于提升他的生活质量甚至带来生存获益。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面向全人群推行全方位、全周期的医疗健康管理,则有利于公立医院实现从”治疗患者“到”管理患者“的转变,依托互联网医院平台,将大众的需求与医疗资源的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开展疾病的早期预防、干预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在现有医疗健康服务中,全病程管理更适合慢病、肿瘤、心血管等病程周期较长的患者,这类患者对持续医疗需求迫切,医生的干预、健康宣教、随访等工作的价值进一步凸显。据报道,微脉自2017年开始探索与医院共建“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服务模式,协助医疗机构建立起一整套流程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全病程管理服务体系,涵盖在线咨询、线上预约、院内陪诊、在线缴费、术前宣教、院后康复、复诊提醒等服务。
以微脉“AI心肺康复居家管理”服务为例,一方面以AI远程居家康复监测设备为抓手,实现“远程监测+线上随访+居家康复+线上复诊”为一体的居家康复管理;另一方面,由个案管理师介入服务流程,打通“线上+线下”的医患闭环,让患者通过一个APP就能得到专业、便捷、贴心的康复管理服务。
目前,国内已有数百所公立医院引入了微脉“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模式,并根据孕、产、妇、儿、肿瘤、内分泌、心血管、中医、生殖、体检等不同专科病种在预防、治疗、康复、照护等方面的特异性,创建出专科化的智能管理方案和系统。这些不仅使医院和医生可以高效精准诊疗,患者在医疗健康方面也能有更多获得感。
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4亿,其中60岁以上人口超2亿,医疗健康事业是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更是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部署。未来医院将更聚焦于核心医疗和诊疗服务,通过与专业的市场力量合力针对医疗健康管理的痛点持续改革深化,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紧密连接公立医院及医生的全病程管理服务体系,更务实、更有温度的互联网医疗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