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北京大学CIO班开学典礼于2009年9月17日下午在北大举行,姜奇平先生受邀发表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信息化本身是什么?在进一步讲解之前,我的这个课是一门基础的课,信息化到底是什么?这个课我觉得正好可以承接刚才胡老师讲的悟道的问题。本来这个题目很简单,我用一分半的时间就可以说清楚是什么,但是其实不是什么,那么我这个课是为其它课程服务的一个课。

  我意图不在于把它讲清楚了,而在于把它讲糊涂了,就是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个境界是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当你进入到悟道的境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听我的课,你要达到一种什么状态,就是听完之后不知道什么是信息化了,这个时候你再带着问题去听后面的课,就会有很多的收获。我不敢说你听这个课可以达到第三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所以今天我是不要把大家搞明白,而是要把大家搞糊涂,主要是要大家质疑、疑问,到底信息化是这样吗?我记得北京市负责信息化的处长在离职时说过,我在上任时对于什么是信息化清清楚楚,但当我离开时我糊涂了,我当时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我真是找到知己了,你已经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也是我今天讲课的主题,就是悟,就是发散,希望给大家一个启发。

  今天我主要讲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我先讲的是文字的东西,就是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这个文字的东西,是大家达成的一种共识。现在对信息化的一个共识就是这个定义,这个定义和十年前邹家华时代的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1997年4月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国家信息化的定义是这样的:“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表述是有很大不同的。

  我来解读一下这个定义,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1、生产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2、生产要素: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3、生产方式: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这一点和美国是绝对不同;

  4、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这次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信息社会”的观点,“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以前部长以上的领导从来没有人提过信息社会的概念,这次是一个创新。现在又有了融合的说法,我们大家就要思考达成共识的背景是什么?背后是什么?

  对于信息化作用的认识也有了进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总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

  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新加)

  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

  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新)

  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新)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新)

  比如,原来并没有把信息资源理解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这是有很大不同的,这背后有很多的实际内容。遇到打官司,信息资源是作为财产还是作为商品这是有巨大的差异的,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案例,是资产就可能会进监狱,不是资产可能就会不同。

  上面说的这一部分是目前国家对信息化的标准的阐述,我都做了简单说明。

  我今天主要谈的是从融合的观点深入理解信息化,这里边可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首先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另 一本是《信息改变了美国》,这两本都是钱德勒写的。这两本书都是从组合的角度看信息化的,以前我们都认为信息化是孙猴子,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