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方向,这将对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和信息社会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两化”融合的关键是落实到企业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认为,企业信息化在“两化”融合和应用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两化”融合的切入点是工业,而工业的运行单元就是各个企业,因此“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的载体也应该主要是企业。同时,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广泛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绩效。比如:扩大企业销售和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堵塞人、财、物的管理漏洞,改进企业市场分析与经营决策能力,改善客户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等。这些绩效大致上可根据能否直观地在财务上反映出来而被区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或“硬效益”和“软效益”两类。后者包括加快企业决策层对市场变化和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提高客户的忠诚度等。更有甚者,当一些供货商、服务提供商是否具备与其大客户ERP对接互动能力成为他们能否取得可靠订单的前提条件时,通过信息化具备这种对接互动条件从而获得订单,这样一种带有市场“门票”性质的效益,虽很难能直接定量地反映在财务收入上,但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不仅实实在在,而且至关重要。

  使信息化融入企业决策和主营业务

  谈到将“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具体实施措施,汪向东指出,应努力使信息化融入企业决策和主营业务。他认为,信息化要为做活企业乃至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作出贡献,就必须努力融入企业决策,融入主营业务。实践表明,企业信息化健康而顺利地发展,当然需要企业信息部门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各方面的配合。汪向东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取得企业领导和业务主管的理解和支持,而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的最有效的基础,就是要在决策和主营业务,即企业核心价值的创造上,不断显示出信息化不可替代的功用。

  汪向东具体解释说,在融入企业决策方面,企业信息部门越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高层决策所需的信息,乃至在深入加工了企业内外部初级信息后,向高层不断提供决策急需的、有充分依据的态势分析和对策建议,就越能得到企业领导的支持。企业“数字神经系统”反映越敏锐、分析能力越强大,指挥控制企业整个机体的协调性越良好,企业的动态适应性就越强。由此,企业领导也就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在融入主营业务方面,企业信息部门越能准确理解业务部门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帮助业务部门克服生产运营中的难题,就越能得到业务部门经理的支持。主营业务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生存发展的主要依托和市场竞争的主要载体,信息化深度融入和有力支撑企业主营业务的生产、供应、市场推广、客户服务,乃至其优化和更新,为强化企业主营业务上的竞争力作出贡献的过程,也是信息化从企业运营的配角变成不可或缺的主角的过程。在实践中,信息化要融入企业决策和主营业务,一方面是对以CIO为代表的负责企业信息化实施团队能力的考验,要求他们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时候,必须树立服务全局的战略意识,不断提高信息化支撑决策与主营业务的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又要为信息化融入决策和主营业务创造必要的条件。

  “两化”融合催生ICT整合

  汪向东指出,企业信息化将在实践“两化”融合过程中进入更高境界,那就是:整合ICT,超越ICT。他认为,企业信息化与其它领域的信息化一样,在其能力建设达到一定程度后,整合的任务自然便会提上日程。整合的实质内容,是要把信息化建设主体相关的ICT资源按一定的逻辑联系集成起来,重点是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提高现有ICT资源的整体效能。

  在实践中,通过整合克服“信息孤岛”,提升信息化整体能力,其实是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汪向东指出,在信息化实践中,“信息孤岛”的形成大致有三类原因:一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如分散决策、规划失误、当事者素质问题甚至腐败等,这是任何组织开展信息化时都应努力避免的;二是由发展不足带来的,信息化一般来说是在一定资源条件制约下由少到多、由点到面逐步开展的,在ICT能力的引入尚未达到集成程度之前,“信息孤岛”是信息化初期的自然状态。此类“信息孤岛”到一定时候,随着整合的进行理应得到克服;三是由技术差异所致,信息化是个无休止的漫长过程,信息化主体所拥有的历史上形成的ICT资源,在不断添加、更新、重新部署过程中,也会打破原有的稳定联系,造成新的“信息孤岛”状态。

  汪向东特别指出,整合虽然表现在ICT资源上,但往往会超越单纯的技术层面。从企业信息化的实践来看,在整合阶段,技术的重要性往往退居次要位置,人们常说的“信息化‘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特征更加凸显无遗。(本文根据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接受人民邮电报采访的内容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