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拓表示,近年来,中央层面的重要政策、部署和会议等均对政务公开工作提出过有关要求,比如要大力推动市、县两级政府工作部门全面公开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等。其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力边界。“《要点》将公开工作聚焦到事关重大国计民生的具体问题上,意在解决好如何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减少行政寻租空间、激活市场活力的难题。”李拓说。
李拓认为,目前来看,我国推进政务公开必须尽快解决制度化和标准化缺位的问题,这也是政务公开能否高效推进的关键所在。《要点》明确提出要提高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化、标准化水平。其中首次提出要推进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目录建设,进一步明确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公开的主体、内容、时限、方式等,提升主动公开的规范化水平。“基本目录旨在细化政府公开的程序化流程,将主要内容、时间和边界以及应该在哪些方面着力加以明确,方便政府更好地开展公开行为。”李拓强调,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和机制体现,其目的就是要确保政务公开有章可循。
而对于“将政务公开纳入政绩考核,且考核权重不低于4%”的表述,李拓说,政绩考核是对地方和部门一段时间以来的施政检验,不仅能体现施政重点何在,亦可对施政者带来最为有效的倒逼压力。而将政务公开纳入考核并占有一定权重,可以理解为我国政府更重视提高政府自身依法行政和执行监管,以及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建设,而政府的重视势必客观上促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有效展开。
“明确具体贯彻措施的发布时间点和强调第三方评估,显示了政府推进力度的加大以及信心的明确。”李拓说,30个工作日确保实施方案发布,对于地方政府和参与部门而言,的确任务紧迫。这意味着,要拿出一套科学、完善、可行的实施方案,必须从现在起就着手制定具体措施和内容。必须要提醒的是,绝不可因为应付交差随意为之,这将是日后第三方评估重点加以评估的内容。
在李拓看来,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制定需要中立的第三方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加以评估,这是科学决策和依法执政的具体表现。中央必须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出现。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执行力度,《要点》传递了国家层面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决心。“特别是在遵循问题导向的前提下,政务公开工作通过以上六大领域试图实现有的放矢地推进,而这正需要监督的强化与评估,确保具体工作取得有力的执行效果。”李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