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一网通办标签相关结果 892

观点

宁吉喆:力争2022年前全国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23日表示,大力推行APP办事、移动支付,推广使用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等,力争到2022年前,全国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观点

紧跟李强书记步伐,专访国脉专家——深入了解上海徐汇“高效办成一件事”

紧跟李强书记的调研步伐,我们特别专访了承担“徐汇区‘高效办成一件事’项目”的国脉互联专家,从其一线工作与背后故事等角度,深入了解此项便民服务的模式、逻辑、机制与效果等。

政策解读

图解《建立“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工作方案》

图解《建立“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工作方案》

观点

汪玉凯:一网通办为改善营商环境开辟道路

今天我围绕一网通办、改善营商环境的角度和大家交流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是营商环境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痛点;第二个观点是新的改革开放格局,必将对改革营商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个观点是畅通一网通办是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途径。

政策解读

河北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2020年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河北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新型智慧城市,筛选确定3个市主城区和10个县城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探索符合河北省情的市、县级智慧城市发展路径。

观点

应勇:让所有面向企业群众的政务服务“进一网、能通办”!

作为上海“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核心举措,“一网通办”正不断向纵深推进突破。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今天(27日)下午专题调研“一网通办”并召开工作推进会。

观点

池龙:探索创新“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新模式

本文系上海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池龙于11月28日上午在“2018智慧中国年会”主论坛上的演讲,内容通过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观点

汪玉凯:一网通办,为改善营商环境开辟道路

本文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先生于11月28日上午在“2018智慧中国年会”主论坛上的演讲,内容通过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政策解读

2022年底前,山东政务服务将实现“一网通办”

10月2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山东省加快推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建设完善全省政务服务平台,深化互联互通,推动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形成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

观点

李强:做实“一网通办” 深化“放管服”改革

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昨天正式上线。上午,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调研“一网通办”工作,出席“一网通办”总门户正式上线开通仪式。

政策解读

关于《上海市公共数据和一网通办管理办法(草案)》背景情况介绍

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平台,全面实现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观点

国办电子政务办卢向东:打造在线政务服务总枢纽 全面推进“一网通办”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作出重要部署。《指导意见》的印发实施,对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提高政务服务水平,便利群众办事创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观点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抓好“三个载体”、突破“三个关键”、处理好“三个关系”

所有的政务服务事项都要上网,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也都要上网,尽快实现全程、全网、全市通办,切实做到网上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近期重点要在服务平台建设、数据整合共享、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聚焦突破。应勇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一网通办”有力有效推进。

观点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推动流程优化再造,真正惠及群众和企业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今天上午在调研全市“一网通办”推进工作时强调,全面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工作要求的重要抓手,是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必须瞄准方向、保持定力、久久为功,进一步打响“一网通办”品牌

观点

马若虎: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拿出实招硬招

6月28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重要讲话。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是推动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极大激发市场活力的战略举措。过去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对促进创业创新、稳增长保就业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让企业和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成为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