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羊城晚报》报道,从2008年7月至今,江西60多位县级官员实名开博,多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要议题。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空壳博客”没有实质内容,既不回应网友反映的问题,也没有原创博文,通篇都是会议讲稿致辞等,有的甚至半年都没更新过一次。此事一经曝光,引发网友热议和不满,不少人纠结于“空壳博客”,称之为赶时髦作秀的结果,或谓之搞形式主义,抑或将此与“官僚习气”嫁接,甚至有人灵感顿现,名之曰“官场形式主义网络版”。
之所以出现这样“求全责备”的“口诛笔伐”,一方面是因为网民对于切身相关的民生问题的“爱之深责之切”,以至于要十分急切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尽管有时候往往是苛求);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网络世界里官话套话的不感冒。不久前一些地方还爆出过“已阅”式官腔与“没时间跟你闲扯”的雷人语录,这些相对“随机”的回答,难免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一些网民“耿耿于怀”。
其实抛开个人的“快意恩仇”,我们必须承认,官员实名开博,即使当前不足以解决多少实质性的民生问题,至少也是与百姓沟通的一个渠道。类似的事情,例如各地的“市长电话”、“书记接访”、“市长信箱”以及各地建立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网络发言人”等方式,都是官民沟通的重要尝试,某种程度上也是“民众问政”的重要渠道。而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对于“网络问政”的需求正日渐突出,网络舆论早已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与之相关联,官员开博对于广大网民来说,可以视之为“网络问政”的一环。尽管从技术层面讲,开通博客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如何保证这个沟通渠道的畅通,无疑是包括网民和博主都需要加强理解和包容的事情。一方面,因为官员开博,某种程度上是在广开言路,无论把它说成是“广泛听取群众呼声”,还是“尊重民意”,总之是民间的声音多了一条渠道。网民应该多加以尊重和利用,多一些耐心和宽容,而少些武断的“拍砖”或指责谩骂;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官员对于类似博客这样的网络载体作为官民沟通渠道的重要性也缺乏清醒的认识,不为这种新兴媒体的强大舆论氛围所动,以至于没有兴趣和时间去进行虚拟世界的交流沟通。
如果将开博客当做要完成一件“任务”,随机填补些讲稿致辞之类,这样既能保证“任务完成”,又不至于因为“心直口快”说错话犯错误而挨骂,看上去虽然“一举两得”,却毫无疑问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敷衍。在这方面,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的例子或许可资借鉴。这位号称“博客书记”的官员日前发帖号召宿迁官员,对网络舆情要做到热情面对不回避、真诚相待不敷衍、满足信息不推诿,多与网民交朋友。
网民监督不是洪水猛兽,只要坦然面对,它甚至可以成为了解民情、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而官员开博开成“空壳博客”,则无疑是没有利用好网络博客所导致的,但这丝毫不足以否定它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在利用好网络的环节上,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显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当然,网民的宽容和理解也是十分必要的。毕竟,良好的沟通环境,是需要双方共同来营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