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或许是个陌生的概念,但却是个熟悉的事物。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网友可以就当下的时事政治随意发表意见和看法;每年两会期间,在两会网络社区,网友可以与国家各部委主要领导面对面地交流。这些都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实例。
政治参与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西方政治学家提出:公民通过政治参与活动,对政治体系提供支持或施加压力,一方面能够将公民的意志在国家的公共政策与管理活动中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保证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治参与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广泛的政治参与既是这些国家政治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又是不断推动政治民主化的动力之一。
网络政治参与的认识
网络的出现、兴起及飞速的普及,出现了网络政治、虚拟政治、网上政治、网络空间等政治概念,人们通过互联网参与政治,从而产生了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最早出现在互联网的诞生地美国,2000年后,国内才出现网络与政治参与这一概念。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作用,它改变了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说,老百姓听”,而是转变为“管理者边说边听,老百姓边听边说”。它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途径,扩大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范围,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效能和热情。网络政治参与的产生,在参与意识和能力、主体结构和参与方式等方面,均给传统政治参与予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中国网民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的现象日益增多,有些已经对公共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厦门的二甲苯事件,引发了媒体的注意,在网上形成了热烈讨论,促使已投资108亿的项目下马。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征,与传统的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在途径、方法、载体、内容、频度、范围上均有所不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第一,直接性。传统政治参与大多数是间接参与,即由参与主体选举的“代表”来参政议政。而网络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公民的直接参政议政。通过电子邮件、BBS、聊天室等,人们可以直接对公共政策和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并可以直接进行网上投票。
第二,开放性。互联网已经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简单的上网设备,就可以接入互联网浏览政府网站,了解政府最新的政策动向,并可以以多种方式及时表达自己的意见,参与政府决策。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对于政治信息的审核力度要小得多,每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平等地与他人进行政治问题的交流沟通。
第三,平等性。在网络上,任何网民只要达到法律允许的条件和能够上网,就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平等的政治权力、平等的参政机遇、平等的网络权力。只要愿意,都可以在网上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参与讨论,对政府的政策品头论足,深入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既给政府提供了一个了解民情、关注民生、科学决策的平台,同时也为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利益表达、评论政策的通道。
第四,隐匿性。网络的虚拟性造就了其隐蔽的功能,能够把网民身份随意进行修饰涂抹,使网民完全可以掩盖其自身的真实身份、性格、年龄、职业乃至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使网民能够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参与政治活动,大大减少了现实社会中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
同时,以上四大特性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它使主体的参与更加自由,一些非法参与行为更加隐蔽,如参与主体容易放松自己的言行,甚至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容易被一些极端分子以合法的身份散布政治谣言,进行政治煽动;同一个参与主体可以在一个或多个论坛上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可以使用不同的ID,甚至可以雇佣“网络推手”,就同一主题不断地发表相同的意见。并将最终影响政治参与的质量,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也正因为网络政治参与的这些特点,对现有的政治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国网民总人数达到3.38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13.4%,普及率达25.5%,高于去年末的22.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通讯技术的发展已经带领人们走到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3G网络的迅速普及,将通过手机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1月份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手机上网的总人数达到1.55亿人。这为网络政治参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