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8时左右,将出现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日全食:日全食持续时间长、日全食带扫过区域大、覆盖人口密集地可观测人数多。由于这三大特点,这次日全食被称为“大日食”。
大日食世所罕见,为应对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专门通知,提醒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密切关注、加强值守、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就一个即将出现的天文现象,国务院专门发布通知,这在我国还不多见。
当一个天文现象引发万众瞩目和追捧的时候,它就已经超出天文学范畴,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社会公共热点事件。它的完美实现就不仅仅取决于日全食当天是否多云、是否有雨等诸多自然因素,更重要的还涉及观测的社会组织是否有序、相关公共服务是否到位。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妥善做好应对日全食工作。通知说,据国际天文联合会和紫金山天文台预测,7月22日将发生日全食现象。这次日全食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观测观赏带来难得机遇。同时,由于日全食期间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湿度上升,会对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通信安全、社会治安等带来一定影响,也可能在部分人群中产生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通知要求做好相关预案和应对准备。
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的发出,本身就说明了我国政府整体的公共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理念和机制趋于成熟。同时,它也激发了更多普通公众对日全食的关注热情,提升了各地政府对相关组织工作的重视程度。
日全食,在那几分钟内将白昼带入“黑夜”。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给城市都会带来“黑夜的考验”——公共安全的考验、公共服务的考验、应急处理的考验等,尤其是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通信安全、社会治安等。防患于未然。日全食,“黑夜”里要给公共服务一双明亮的眼睛。一点不能含糊,一点不能松懈,明亮的眼睛千万不能在关键时候“眨眼”,公共服务要“眼明心亮”。
日全食,要成为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的“艳阳天”。“千年等一回”,不能让这些宝贵的“资源”白白浪费。
但随之而来,应该引起注意的是某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热情过度的苗头”,比如上海就准备点亮景观灯,因遭公众反对最终作罢。
此外,还有不少地方或准备启动“夜间模式”应对日全食,或计划白天路灯齐亮半小时迎接世纪日食,这些措施防备的都是黑暗中的不测,初衷都无可厚非,但是不应忘记的是“几分钟的持续性黑暗”也是日全食这一天象的组成部分,灯如白昼反而会破坏公众对于日全食的完美体验。
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应“化于无形”和恰到好处:公众感觉不到服务的存在,但有需求的时候发现就在身边。就此而言,在这一有关科学的活动中,相关政府和部门的应急预案首先应该尊重科学,切勿兴师动众,破坏了公众观测的兴致甚至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