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工业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那么,为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中国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路和对策是什么?本文拟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作用和意义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所谓工业化,一般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为基本标志,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所谓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的过程。总体上讲,在现代经济中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是: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引擎”和提升动力,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将由“一二三”和“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而且,在第二产业内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份额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主导产业的更迭,也就是实现由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过渡。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有巨大的作用,将加速推进我国工业化历史任务的完成,缩短与西方国家经济差距的切入点,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相当程度的增加。

  (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工业化虽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长期存在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效率和质量的问题,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并由此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生产率低下、规模结构不合理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则会促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将会使生产要素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加速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并通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扩散和渗透,从而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达到质量和速度的统一;另一方面,将使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劳动手段、劳动对象都发生重大变革;再一方面,为了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因素和环节也将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变革。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将直接面对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双重挑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不高,除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不强外,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国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不发达。现在世界各国都纷纷推出各种信息化战略,以获得新世纪的竞争优势和先行优势,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渗透性”,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这就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既关系到我国工业化整体实力的提高,还关系到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