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两会新闻中心的一大亮点,是两会新闻中心首次设立“网络访谈室”,针对网民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邀请部分代表到新闻中心,同网民直接进行在线交流。 》》》》详细进入
网友的这一“专属”待遇令人欣喜。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更成为每年春天与广大网民的一场“约会”,而在这当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的,正是网络。
不妨把目光拉回到8年前的2002年,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开始开展 “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网上调查。当年,参与网民仅数千人,而到2009年,这个调查已有30余万张投票数、4万余条留言。有网友说道,在民意越来越受重视的年代,一个关于两会的网络民调能坚持八年,本身就是新闻,它见证了中国民主政治稳步迈进。
一个网络调查的八年之变中,其实蕴含更多变化
网络在变——“历来新路新人找,网上春秋亦可观”。从简单的留言,到如今的“E两会”与“网民大会堂”,这不仅仅是依托于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的激增,整个网络互动成规模、上水平已是不争的事实。“我有问题问总理”、“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代您提问”、“有话网上说”……如今,网上汇集民意的栏目越来越多,越来越“以人为本”。两会报道的互动热潮,其实只是整个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
报道在变——3月3日人民日报两会特刊第一期,用一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人民网上看两会”;3月4日新闻联播中播发“两会评论”:“E两会” 通民意、……留心2009年两会的新闻报道,会发现不论是报纸、杂志还是电视、广播,网民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他们正更多地成为特殊而重要的“新闻人物”。新闻的“主角”从一些人,扩展成了更多人,而且是更多普通人。这或许意味着互联网这个如今承载着中国3亿公众的平台日益进入大众的视觉中心。
网民在变——近几年的社会热点事件,不能忽视的是网民身影。他们的呐喊使自身在社会的进步中得以历练,今年两会,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理性表达与合理建言。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言,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生根、发芽,进而用自己的行为以及话语在这个广阔的媒体平台上进行表达,去影响更多人的认知、选择甚至行为。
这些变化所推动的是整个社会能形成一个尊重民意、尊重表达的氛围,形成一个畅达的良性循环机制。
十年前,1999年两会时人民日报曾刊发题为《广集思 畅其言》的评论,文章中写道:“畅”,是一种轻松的心情,是一种直言的坦率,是一种自己的意见得到别人尊重的满足,也是一种为国为民的责任感。因而,只有“畅”才能说真话、道真情。尽管不是所有的意见和观点都尽善尽美,但这种畅快和舒展则是产生真知灼见的良好氛围。
这段话,十年后读来仍让人感慨良多。互联网,让这个“畅”字有的新的时代内涵。
在网络互动平台上,网友的个体表达值得关注。在他们的自身境遇与诉求中,可以看到细节与追问,而这恰恰是这个时代缺少和需要的。当我们看到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时,感受到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时,听到他们的呼声与心声时,就更加证明了需要网络这样一个平台,需要畅通公众表达的渠道的重要性。
正因为有了畅通的渠道,正因为“马甲后面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才能让网络互动栏目得以诠释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诠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搭建汇聚民情的平台,互联网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表达机制、如何避免网络民意的无序性、碎片化、如何避免一些偏激的声音左右舆论……管理之重也同样沉甸甸的摆在了互联网面前。
相关链接:
代表开网络工作室 政府网设链接
网友建议设立E两会提案议案部
5省市发改委主任连线网民 就业成焦点
倾听民意:杭州市委书记畅谈“网”事
网络民意受重视 网民争当会场外代表委员
海内外网民热盼与两会代表在线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