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网上流行的13名公务员在国外吃喝玩乐的视频,经核实,为肇庆端州区某些干部考察团公款出国旅游。前天,肇庆市纪委通报了处理结果:“考察团”团长、端州区委副书记谭日贵被免职,并责成其辞去区长职务,参团人员深刻检查并承担出国旅游全部费用。
这个打着考察名义的公款出国团,行程14天,其间坐豪华观光游轮,购买南非钻石,观看肚皮舞,甚至还“考察”了大沙漠,内容基本上全是游山玩水看古迹,根本看不到考察的意思。令人庆幸的是,在网友的“举报”下,肇庆市纪委也认定该考察团的行为属于公款出国旅游,并迅速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了处理。带队的官员丢掉了乌纱帽,其他参与人员也待进一步调查核实情况后再作处理。
值得肯定的是,肇庆市有关部门在这起事件上没有刻意掩饰,也没有姑息养奸,而是本着对网络民意负责任的态度,经调查核实后,在第一时间就作出了严肃处理,从而传递了坚决遏制公款出国游腐败行为的积极信号。特别是在案发两年后才通过网络曝光的丑闻,还能不护短不手软,这种高调及时的处理方式令人相当满意。
然而回过头来看,公款出国游的丑闻发生两年后,还得通过网络来揭发,这本身就有值得深思之处。倘若没有这个好事者将旅游团的视频放到网上,又假设没有网友的声讨质疑,恐怕这起公款出国游也就无人知晓。其实,类似的由网民来揭发举报公款出国游的事件已多次出现。就在去年底,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在乘坐地铁时无意中捡到了一张出国考察费用清单,结果由此爆出了江西新余、浙江温州两起公款出国游事件,随后又牵出一个“张家港市长夫人及市政府领导夫人等”的旅游团事件。出门随便捡一张清单,就能抖出公款出国游一串,可见公款旅游何等普遍。
网友频频揭发公款出国游,一方面是网络监督之喜,另一方面则是日常监督之忧。由网友的“无意”发现,到将消费清单、行程视频放上网,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处理,体现的是网络反腐的力量。这固然是一种进步。但违规的公款出国游都需要靠网友来揭发,而且还是极个别的能捡到清单、弄到视频的网友,暴露的却是日常监督体系的失灵。这些豪华的、花费不菲的公款出国游,花纳税人的钱,要领导审批,要财务报销,可偏偏这些监督环节都起不了作用,是公款旅游的潜规则在作怪,还是我们的监督制度在“躲猫猫”,需要反省。
普通百姓只有化身为网友,在网上揭发,再依靠网民的群体效应,才能监督公款出国游,实际上是对正常监督途径的嘲讽——日常的监督力量太弱,制度的监督流于形式。尽管网络监督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方面,但网友所能曝光的只是他所知晓的,更多的公款出国游是不为网友所知的。因而要想遏制公款出国游,最终还是需要日常监督的制度化,而不是网友的“偶然”发现。
随便捡一张清单,就能抖出公款出国游一串。要想遏制公款出国游,最终还是需要日常监督的制度化,而不是网友的“偶然”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