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网上出现一份据称为重庆某企业在春节前的“行贿清单”,涉嫌收礼的包括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重庆市家用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等4家单位。该“清单”迅速引发了网络热议,被涉及的单位纷纷辟谣。

  近段时间以来,类似的“网络监督清单”在网上频频出现。在“击倒”了一批官员的同时,这种方式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认为其可能存在以讹传讹、民意审判等误区。

  “网络监督清单”频频出现引发关注

  近来,“网络监督清单”接连出现,掀起了不小的舆论震荡。一批领导干部被“清单”击倒了。

  去年年底,网络曝光南京市江宁区原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可能存在抽高价香烟、戴名牌手表、开名牌汽车等行为。不久,周久耕因擅自对媒体发表不当言论产生不良影响,以及用公款购买高档香烟的奢侈消费行为,被江宁区免去房产管理局局长职务。

  记者从南京市纪委获悉,对于网上反映周久耕的其他问题,纪检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调查,从中发现了周久耕涉嫌违纪的疑点和线索,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核查。近日,核查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初步掌握了其涉嫌严重违纪的证据,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江宁区纪委决定,对涉嫌严重违纪的周久耕进行立案调查。

  类似的网络监督取得成效的例子还有不少:前不久,网络曝光浙江省东阳市审计局局长韦俊图公款按摩,经查基本属实,目前已立案调查;江西新余和浙江温州两个考察团公款出国旅游,被网络曝光,相关责任人被处分。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网络监督清单”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证据,并未“命中目标”,被涉及的单位进行了辟谣。如前文提到的“重庆质检部门收红包清单”,是一张写有十余笔开支的手抄文件,都是某公司品技部向重庆4家质检监督单位工作人员的送礼、吃请费用,共计4万元。“清单”未提及具体人名,也没有盖公章或企业负责人签字。

  重庆市质监局纪检组组长黄加明表示,经调查后查明,所谓行贿一事根本不存在。所谓“清单”系该公司假造,是为了虚报开支,给员工发奖金。质监局已向重庆市纪检部门汇报了情况。该公司品技部负责人杨某说,公司近来效益不好,为了留住技术骨干,自己便假造了这张单子,报钱发奖金,不料被同事用手机拍下,挂到网上,造成这么不好的影响。公司已向被涉及的单位说明情况,并进行了道歉。

  “网络监督清单”是否恰当

  “网络监督清单”,到底是监督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利剑,还是导致失真信息泛滥的“洪水猛兽”?

  大型网站“腾讯大渝网”社区部负责人陈一丁说,多数网友发布“监督清单”的目的是积极的,是为了通过舆论监督,改变一些社会上不好的现象,这种热情值得提倡。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北京展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泽认为,“网络监督清单”实质上近似于公开举报,它对于负有监督责任的部门有巨大督促作用。按照传统的举报方式,有关部门是否进行了查处、结果怎样,大都是内部掌握,公众很难了解。通过网络公开反腐,可以让监督部门也接受监督,更好地履行职责。

  “近年来一些腐败行为就是先在网上被曝光,再被纪检监察部门锁定的。”重庆市检察机关的干部曾先生说,“事实上,如果没有网络监督,可能他们"落马"的时间要晚很多。”

  也有不少专业人士对此持谨慎态度。重庆律师周立太表示,我国有纪委、监察部门,有反贪局,有检察院和法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督和司法体系。“网络监督清单”大多数属于匿名举报,但和传统的匿名举报方式相比,它影响力大、传播范围广。假如偏离法治轨道,一味用人肉搜索、群众审判代替正规司法手段,是不值得提倡的。此外,“网络监督清单”发布者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不排除有的网站为了增加点击量,故意炮制一些“行贿清单”之类的猛料,以哗众取宠。

  曾先生也表示,从个人工作经验看,“网络监督清单”也有缺陷,可能让举报对象有所准备,事先串供或销毁证据,不但加大查处难度,反而使举报人陷于被追究诽谤责任的被动地位。

  社会各界应如何应对“网络监督”

  尽管存在争论,但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均表示,今后“网络监督清单”现象可能会越来越普遍。这是负有监督责任的部门、政府官员和普通网民都必须面对的。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师熊谞龙博士认为,越来越多的“网络监督清单”,应当引起监督部门的思考。实际上,近来一些贪官“落马”往往都是沿着“偶然腐败行为被网络曝光━传统媒体跟进━当事人拒绝回应━社会施加压力━监督部门介入”的方式发展的,偶然性很大,容易给公众产生“贪官落马全靠偶然倒霉,查处贪官是迫于社会压力”等印象。

  熊谞龙说,今后,监督部门不但要做好网络举报的收集、甄别、核实工作,为民间反腐提供制度化出口,而且还应主动出击,不能“坐等监督”。

  周泽认为,还应进一步完善举报人保护制度。尽管我国一直提倡实名举报,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举报人遭打击报复的案例时有发生。前不久,安徽阜阳就发生了举报区委书记反遭报复的例子,这也使得许多人惧怕实名举报,选择“网络监督”。对此,应当健全对举报人的保护机制,完善实施细则,才能增强举报人的安全感,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网络监督清单”对于亿万网友也是一个考验。熊谞龙说:“打击腐败必须依法办事,靠"群众公审"是不符合法治社会原则的。每个网民都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在依法检举揭发的同时,注意保护其他公民的合法隐私权,不搞群众审判,让几十年来逐步形成的法治观念在网民身上得以体现。”

  陈一丁等网络从业人士认为,网友过去总被称为:“冲动、愤青、没头脑”,但在最近几张“网络监督清单”出现时,许多网友表现出了冷静和理性,并没有被来源不明的帖子牵着鼻子走。如最近有网帖称“江西赣州一科级干部吃回扣”时,许多网友首先质疑消息来源的真实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