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七部门联合开展的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1月5日公布了19个存在大量违反社会公德、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低俗内容的网站名单。名单公布以来,引起了强烈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对这一行动表示支持。 》》》详细进入
与此同时,上榜的各大网站也积极响应这一行动。新浪和网易向网友发出道歉信,承诺要加强管理,处理相关责任人。搜狐网和中华网分别在网站和社区首页推出了致全体网民的一封倡议书,提出开展围剿低俗信息、清理网络家园的特别行动,让网络社区更加和谐有序。
道歉信抑或倡议书,都不乏商业利益上的考量,但同时也隐含这样的共识:互联网低俗之风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七部门公布的19个存在大量低俗内容的网站其实只具代表性意义,面对这份名单,公众不禁会感慨:商业化程度已经相当完善、管理相对规范、专业化程度也相对较高的大型网站尚且如此,整体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完全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此现实下,“很黄很暴力”的流行并不偶然。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互联网就鲜明地体现出它的两面性,一面是传递资讯,方便交流,改变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天使,另一面则是藏污纳诟的渊薮。从网瘾少年,到因在网络上看到不良信息而诱发的犯罪;从“铜须门”事件引发的关于个人隐私的网络安全问题,到“艳照门”触动的网络公共道德底线。互联网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危害与隐患也如影随形。
互联网在反思中得到发展,也在发展中渐渐暴露问题。互联网低俗之风的日盛,一是商业利益使然。流量和人气是网站的生命线,在惨烈的市场竞争之下,资本必须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网站自身的需求。而其次,则是商业道德感或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在这两种合力之下,监管的意义尤显重要,只有强化监管,才能保证互联网不致继续迷失方向。但显然,只有道德意义上的“曝光”是远远不够的,更不要说看上去是那么不靠谱的“道歉信”。一个细节是,在曝光之前,这些网站均曾接到举报中心的通知,但未采取任何有效措施。
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唯一的方向就是上升到法律和制度的层面,以实质性的举措进行打击和惩治。与网络低俗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相比,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监管的投入上,目前都显得软弱和犹豫——我们缺的不是监管的级别和数量,而是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