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指出,网民对于公共舆论空间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2009年《社会蓝皮书》,其中《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目前2.06亿中国人主要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占网民总数的68.6%,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 

  报告指出,2008年,由于互联网的影响,有些地方性、局部性的事件一夜之间被放大,成为全国关注的话题。一些地方政府改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方式,把“第一时间”发言作为重要策略。

  专家指出,网络新媒体正成为舆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公共舆论空间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年轻网民关注公共事务,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社会的进程,其正面效应不可低估。2008年,许许多多正面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对于近期的一系列网络新闻事件,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网友为什么如此“多疑”?

  “如果考上公务员,不但旱涝保收,工资加上各种隐性收入,每月收入也相当可观。”前不久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小张向记者坦言。据了解,很多人报考公务员,除看重公务员工作稳定、压力小、福利待遇优厚外,对公务员工资外隐性收入的期待,已成为众多报考者的隐讳心理。

  受访的多位专家认为,要真正规范公务员隐性收入,有效途径是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控制,“积极创造实施财产、收入公开等制度的条件,对公务员尤其是高级公务员,实行充分的财产申报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尹韵公研究员认为,“要切实加强人大的监督作用,逐步扩大社会监督,对公务员收入形成更加有力的外部监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