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为收集意见改进工作,重庆北碚区交通局开通官方博客。新华社、重庆本地媒体均对此聚焦报道。
据报道,该博客是北碚交通局局长亲自提议、由该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实名注册开通,并信誓旦旦的宣称通过博客倾听民意“形成机制,定时向领导汇报,使工作得到提高”。该博客曾创下2天跟帖6页的纪录。此后,博客却对网友的意见和建议置之不理,长达4个多月时间没有更新和回复,近日招来网友质疑。(12月20日《新京报》)
互联网时代对公共治理乃至政治生态究竟有怎样的影响,人们看法不一,但可以形成“最大公约数”的一种观点是:哪怕是“作秀”,只要致力于对封闭、小圈子化、精英主义利益群体操控化的决策体制之开放,各种做法都是值得赞赏的。于是,在各方宽容、鼓励、乐见其成的氛围中,领导率先垂范增加上网时间了解网民心声、与网民对话(在线互动)、会见网民代表、开设博客、参与论坛讨论、在政府网站开设网民讨论区、以网民身份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试图引导舆论,这类现象渐渐多了。
但与之同时,批评和质疑的声音重新增多。网民发现,互联网及其具体渠道应用,在不同层级、不同地方的一些官员那里,仅仅是一个帮助包装亲民形象的手段。官员与一般网民在对话语言和交流思路上仍然存在(较大的)隔阂,虽可让人感觉到一种形式上的平等对待,但前者并不致力于修正,始终自说自话。倪震先生屡次被媒体撞破偷欢秘闻尚且知道改进检讨书内容,最近又发明出“引咎分手”、“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中年危机”、“试炼成就了信心”等创新汉语词义的说法,显而易见的要比一些官员及其智囊高明很多倍。
事实上,现有治理模式内部并不缺乏沟通民众的机制和手段,“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宗旨也一直为有关方面所强调。关键的问题是,热衷拿网络民意说事的一些官员,过去是怎样虚化信访、决策调研的,现在就是套路照搬、依样画葫芦的敷衍网民(然后在工作总结和有关报告中大篇幅的写怎样亲近了“包括网民在内的人民群众”)。网民动辄被“代表”、呼之即来弃之即去的场景就被经常架设,被专家捧得甚高的“网民议(参)政”,也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重庆北碚交通局由于贯彻“上级要求”而开博、又因“工作重点转移”而停顿。
退一万步讲,亲民也好,作秀也好,甚至民主的仪式化、场景化,如果建构起一套持续演进、积累进步的机制,让开博的官员不敢不继续、硬着头皮也要直面网民的嘲讽和质疑,在线互动、各方会见中让有关部门不得不摒弃官话套话,让悄悄进入论坛“潜水”、浏览网站最新新闻的领导“惊”出一身冷汗、悄悄改进工作,也算是聊胜于无。当然,这必须要涉及到官员权力来源的深刻问题了,只有当包括网民在内的人民群众,真正决定谁上谁下、孰优孰劣的时候到来,开博赶时髦等网络伪民意现象才能真正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