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同志。”网络互动交流还没有结束,就有网友这样亲切地称呼省委书记赵洪祝。
在互联网上,动动鼠标和按按键盘就可以和省领导聊天。网友们评论,在线访谈中身着深色便装的赵书记就像一个睿智而朴实的长者,他开诚布公地聊自己的日常生活、谈民生的话题,也勾勒浙江的发展大计。网民们也通过这种特别的沟通方式,纷纷在留言板上向赵洪祝提问。
网友“海天一色”说:“赵书记,我们发展的目的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民生问题始终是摆在首位的。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采取措施压缩企业成本,包括薪水方面。那明年会不会出台利好政策促进更好的就业?”
网友的问题大都如“海天一色”般直接却又不乏礼貌,一些网友问题后面还特地加上一句“谢谢!”
金融危机给浙江带来的影响、杨湘洪出国考察不归、杭州地铁塌陷事故调查、干部与网民交流是不是“作秀”、老百姓什么时候能够买得起房……很多涉及到当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赵洪祝都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坦诚地和网民交流。“老赵”的回答语言通俗、语气平和。
网友“太阳”留言说:“赵书记,听了您的直播,我觉得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浙江一家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在收看了访谈之后,就很有信心地表示,“政府、银行、企业齐心协力,一定能共克时艰,度过这个经济‘寒冬’。”
截至当天的访谈结束,综合浙江在线和人民网的统计数据显示:赵洪祝书记上网对话网民专题页面访问量合计达到1158万人次,同时在线人数达220万之多,留言达到3100余条。
因为当前网络的普及性,公众可以很便捷地参与这10场高端对话。在每场访谈之前,浙江在线都推出了专门的页面,请网民向省领导提问。访谈进行期间,网友们还可以在线提问。
在很多次的省领导在线访谈中,因为网民留言提问的热情高涨,访谈时间不得不延长。比如首场参加对话交流的吕祖善省长,就在预定时间临近结束时,主动向主持人表示,愿意“再多回答几个问题”。
省长的坦诚让网友感动,网友“73路”说,“过得太快了,听了很受启发,再次对省长致敬”。还有一位匿名网友说,有些事情不是省长一个人能解决的,希望大家能理解省长。
网络进一步拉近了省领导与网民的距离。网友“流年”说,以前,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省领导,今天在公司的电脑前看,而且很多同事一起聚在一起看,仿佛省领导就在我们身边一样。
“他们在百忙之中能来网络上我们网民沟通交流,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我们感到非常开心。”网友“丹心”恳切地说,希望省里的领导和市县领导能多做一些这样的访谈,与网友形成一种常来常往的关系。网友们呼吁,更多的领导通过网络这个特殊的平台了解民情民意,期盼上网成为所有党政领导的每日工作习惯。
规模空前的“面对面”——全国聚焦浙江省领导用网络与公众沟通
在省领导参与的此次在线系列访谈活动中,赵洪祝书记与网民交流的这一场,由人民网与浙江在线进行了联合直播,这也引起了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的极大关注,专题页面的留言板发帖数量也随之激增。
11月29日,《人民日报》在第5版专门刊发了消息《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与网友在线交流》。文章评价,作为第一位做客人民网“科学发展 省委书记网友面对面”栏目的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与网友交流时,表现了一贯的实事求是作风,既真诚,又实在,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赵洪祝在1小时20分钟里,回答了网友提出的25个问题。”同时,报道还提到,“浙江省委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常委们带头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对于赵洪祝在与网民对话中提到的,当前经济形势下对有困难的中小企业,“政府要扶一把,银行要拉一把,企业自己也要挺一把”,《人民日报》在这之后也进行了专门的报道。人民网还发表评论,以“应对‘敏感问题’,就应该开诚布公”为题,提出网络是给政府官员和民众创造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没有‘衙门门槛’,没有‘陈规旧习’,有的只是平等的交流空间。这不仅反映出,我们的领导干部对于网络民意的重视程度,更加的表现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断适应时代要求,应对现实的可贵态度。”
浙江省的领导干部通过互联网直接面对全省、全国、全世界,对当前的热点、敏感问题与公众进行坦诚交流,并主动倾听来自网民的意见与建议,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相当赞赏。
同时,因为时间长、人数多、规模空前,也引起了全国各地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除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多次刊发消息和评论之外,《北京青年报》、《第一财经日报》、《法制晚报》、《新京报》、《东方早报》等媒体都针对访谈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报道。
针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北京青年报》撰文《浙江省委书记:超额配备干部“绝对不允许”》。针对浙江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第一财经日报》报道,“浙江省领导在网络访谈中表示,将落实好中央的重大举措,拉动内需,使浙江经济保持好的发展态势。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渡过这个难关”。
有媒体评价,今天,互联网已成为观察了解现实社会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使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来改进工作,不仅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充分利用网络传媒,正是能够实现高层领导与最基层民众对接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直面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高层“触网”已成中国政坛新气象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一直在积极通过网络来听取民意。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对话吸纳民间建议,已经成为一大看点。继今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同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之后,已有上海、河南、浙江多个省市的高层领导通过网络与公众进行交流。
对此,《人民日报》曾撰文指出,领导上网已经成为中国政坛新气象。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人民网日前做的一项调查问卷也显示,在629名地方党政县处级以上领导中,近70%的干部有“触网”的经历。像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就承认自己是“资深网民”,每天在网上搜集和了解信息。“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我们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我们也欢迎大家‘拍砖’。”今年年初,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联名发表了《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向网民们拜年,将“灌水”、“拍砖”等网络名词运用得很熟练。
由此看来,各地方的党委和政府部门非常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注重用这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许多专家评价,这对于推动互联网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议政建设研究中心顾问甄小英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省领导通过网络与网友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是党和政府通过公开、座谈来解答民众问题的一种现代化沟通方式。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教授也同样认为,举办这样的网上对话,正当其时。高层直面网络,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他说,当前是一个网络时代,据2008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浙江省网民总数已超过1000万人。网络正成为网民表达心声、反映民意的一个重要载体。杨教授希望这种对话的形式能成为党和政府改善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可以成为老百姓参政议政、诉求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他认为,对于政府来说,网络既是服务民众的新平台,也是了解民意的直通车。政府通过与网民进行双向互动,以听取民意、掌握民情、集中民智,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对于民众来说,则增强了参政议政的意识,使网络表达成为中国民主建设的新通道。
对于近期的高层访谈都围绕社会热点展开讨论,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主任赵曙光表示,大背景大事件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很大,像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每一个普通百姓,企业生存艰难、失业等问题关系到普通民众的生活问题。通过与网民的交流,解决广大民众的问题,官员的执政能力将得到提升。
专家们同时指出,在官员和网民的交流中,常常会涉及一些敏感问题。这些敏感的问题,既是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话题,也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有一些困难和问题,确实一时难以解决,这是公众普遍可以接受的现实。领导干部们对于这些问题不回避,勇于接受质疑,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为政者的宗旨就是“为民服务”,开诚布公地面对困难,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起点,也是不断深化服务型政府机构改革和建设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