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书记的博客成了我们村民反映民情的窗口",这是浙江省三门县小雄镇一位村民的话。杨书记是何许人也?他的博客为什么会得到百姓的认同?笔者是一位关注互联网博客传媒发展的人士,对这位官员的博客产生了兴趣。浙江省三门县小雄镇位于东海边,上述的杨俊是该镇的党委书记,在他的带领下,该镇的主要领导都在本镇的网站上,开通了博客,公开自己的政务日志,接受群众的阳光监督。在笔者看来,官员开博是件寻常的事件,但是能通过博客真正的做到能与广大群众之间达成有效的互动,这才是不寻常的事情,才是值得叫好的事情。
笔者与博客的主角杨俊书记取得沟通,这位被人评价一个善于提着手提电脑外出招商引资的现代型干部,对于博客的见地与认识出乎我的意料,他的"民情博客该怎样去建,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干部的建博用博积极性"的观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官员开博,贵在"真心"
官员博客近两年受到各级干部,特别是乡镇干部的喜爱和欢迎。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能以便捷、简单的形式督促干部把群众的疾苦、困难,以及他们的所思所盼记在本上,装在脑里,激励着干部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想民情、解难题、办实事。
但是,官员博客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有的却走腔跑调,成了记录自己的"好事实事"的"功劳簿"。探究起来,其根本原因是个别干部还没有真正转变思想观念和作风,仍旧好大喜功,高高在上,没有"沉"下来。但是,在小雄镇的案例看起来,给了作秀的官员博客有利的一击。我们相信,走腔跑调的毕竟是少数,"民情日记"成为一种新的浮夸阵地和形式主义载体的观点肯定不是发展的主流。
官员开博,贵在"真心,则是博客这一载体的主要意义。以小雄镇的案例来说,杨俊表示,而在所有干部中推行"民情博客"举措,每人用真心,将自己在工作日里的所作所为--服务农户情况和需有关部门帮助解决等事项,每天统统记入网络日志,这样一来,干部群众只要上网点击便可了解到哪个干部在干什么、想什么以及遇到什么问题。
博客也是一种行政管理手段
据杨俊介绍,小雄镇的民情博客切实加强了对干部及其工作的管理。网上一点就能了解该干部到没到岗,而且更能清楚其工作到没到位。虚拟的网络促进了工作的务实。由于在博客里及时反映了收集到的村情民意,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只要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基层的情况,一些萌芽、苗头、倾向类的事也能较好的得以及时、即时处理了。
同时,笔者认为,他们的博客也推进了他们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推力。其关键并不仅仅在于铺设网线和电脑等设备的购置,而是网络的终端运作。也就是农民对网络信息与其生产生活的结合程度。基层民情博客的开设,网络信息与民情民意达成沟通。
显然, 干部把民情日记移到网上,又达到了档案积累的作用。干部调了,岗位换了,驻村变了,但近期反映出来的村情民意还在,不会随着干部的调动而丢失。接任的干部只要到博客里坐一下就能很快知道该如何启动工作。同时,民情博客也促进了干部的学习思考。民情博客看似只把了解到的情况记个流水账,但是上网就意味着公开,当然就得认真。况且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每天的"理一理",不说总结,起码也有个思考。
期待更多的"民情博客"
要想记好"官员民情日记"也并非易事。作为记录人,必须扑下身子,深入到生产和工作一线,放下架子同老百姓打成一片,交上朋友,真真切切地了解和掌握一线情况,然后对困难仔细分析,对问题认真解决,取得工作的主动权。
通过分析杨书记的博客,我们欣喜的看到了民情日记的美好明天,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官员关爱自己的博客,就是在关怀自己的服务对象,就是在关注错综复杂的民生问题。官员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博客,专心去写博,用真心去回复群众和网友的咨询和问题,努力在网上营造一种和谐的官民关系。
目前,网络博客作为一种新的媒体,不仅能造就一个新事物,也能毁掉一个新事物。杨书记的博客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政府的亮点,但是我们相信,这个现象就是主流,具有代表性,如今,作为领导人民群众构建和谐、实现小康的核心和中坚的领导干部,不应该去拒绝与回避,只有直面网络,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