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中国正式落户是1994年,到现在已经14年了。可以说在这期间没有哪一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能赶得上互联网。它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它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互联网进入中国归功于改革开放
互联网能够进入中国首先应该归功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正是有了这个前提,中国的计算机网络才能走出国门,与世界互联。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改革开始加速,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科技界跟国外合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合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合作过程中大量的科技信息和科技数据需要互相交流,打长途电话或通过电信部门的电话网费用非常昂贵。为了减轻负担,同时保证国际科技合作,就必须把互联网请进中国来。
那个时侯接触互联网的主要是科技界和高校的精英,普通中国人了解它的并不多,更想不到它后来会发展得这么快。当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承担了一个国家发改委的项目NCFC(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建立中国超级计算机中心。这是一个世行贷款项目,做这个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这三个单位,即清华、北大和中科院在中关村的40多个研究所的网络连接起来,使大家能够在计算机上共享资源,传递消息,方便交流。
网络建立起来以后,教授们和科学院的许多研究员发现国际互联网上有更丰富的科技资源,要想获取这些资源,必须跟国际互联网联通。于是我们又做了一些努力,把计算机联网的项目做了一些延伸,在做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许多外国科学家包括美国科学家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大家的共同推动下,终于在1994年4月完成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链接。
互联网从科技小圈子走向社会的巨大变化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从科技小圈子走向社会的过程。互联网大会事实上也反映了这个过程。最早几届的互联网大会学术气息比较浓,当时邀请的演讲嘉宾多数是学者或技术专家。后来逐渐涌现出很多互联网企业,当他们走进了互联网大会的会场,并逐渐成为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就使更加波澜壮阔的浪潮冲进了互联网大会,标志着互联网从科技应用扩展到全社会,逐步渗透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中国的互联网基本上是科技的10年,到1996年ChinaNet建成以后,大量年轻人、“草根”阶层逐步进入互联网。如果只是科技精英在享受互联网的话,中国的互联网就成不了气候。只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加入到我们的行列,才能使我们的互联网发展壮大,这也说明了我国政府在放手发展互联网经济领域应用中的政策是正确的。中国政府对商业、经济方面的政策是比较宽松的。互联网之所以能在中国很快生根、繁荣和发展与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对路是分不开的。
互联网在中国的对外传播方面的贡献
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传播形态,打破了地域和疆界,使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从互联网开始不被传播界接受到跻身主流媒体,这本身就是一台情节曲折、高潮迭起的大戏,很耐人寻味。互联网对中国的对外传播是有突出贡献的。它的快捷方式、无国界的特点以及多元化的声音是别的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关键所在。
在今年的 “314”事件、汶川地震、奥运会等几件大事中,互联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里想特别提一下“314”事件,它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的威力。在这样的事件中政府的表态往往比较冷静,但我们的网民温度很高,网上的年轻人,尤其是80后、90后们热血沸腾,在网上理直气壮,有礼有节地抗议、反驳,通过互联网放大了中国人的愤怒。后来听国外一些人讲,通过“314”和汶川地震之后,他们看到中国新生代力量。
互联网本身的属性是自下而上多于自上而下。在今年的几件重大事件中,互联网威力的真正体现,就在于其“自下而上”的特点。年轻人、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爱国热情,形成的合力,在国际社会面前所达到的效果,这个作用是自上而下的官方行为所达不到的,这就是互联网的特色所在。
互联网最大的能量就是把草根阶层的意愿反映出来了。希望国家互联网的对外传播多给草根阶层开一些通道。不仅要对外传播党和政府的主张,传播强势群体的声音,同时老百姓的声音,弱势群体的意见,也绝不能忽视。现在的世界讲究的是Multi-stakeholder (多方利益相关者),这已经是整个世界的主流规则和共识。只有充分表达多方参与,才能真正体现互联网平等共享的特性。这个东西决不能只是说说而已,一定要落到实处。所以希望我们对外传播的平台能够更重视自下而上的网民的声音、网民的行为以及企业界的活动。
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的重点
目前,我国互联网和外国比还存在差距,首先是普及率的差距,我们现在才19.1%,世界平均水平是21.1%。应用和创新也存在差距,这几年有趣的实用型网站大都首先出现在国外。第三是应用型网站服务还有差距,往往使用户感觉很不方便。技术的成熟度还不过关,有些功能还待进一步改进。第四是服务型网站的设计在人性化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
关于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重点,我首先想到的是农业。中国下一个经济发展的高潮应该在农业。农业现代化这个门坎我们必须迈过去,否则我们将难以持续繁荣,难以进入现代化强国的行列。面对小片土地,原始的作业方式,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比哪一个国家都困难。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互联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信息化搭桥,结合现代物流,建立起现代农业经济的产业链,市场,技术,品种,标准,各种信息充分交流,我们的农业才能从小农规模走向世界市场,走向现代农业经济。在农业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互联网一定会建功立业的。互联网对中国经济的推动潜力我想是才刚刚开始。(本文根据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接受《网络传播》杂志社专访的内容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