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9日,是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在去年“4.19”重要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年来,网信事业发展态势喜人,很好地创新造福着国家和人民,并与惠民富农相得益彰,使广大人民群众收获了更多的获得感,实现了网络强国战略的良好开局。
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事实证明互联网信息化是加快“三农”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互联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截至2016年11月,我国农村网络光纤接入率达82.2%,比2015年底增加19%,农村光纤宽带用户超过6100万户,比2015年底提升90%,已形成规模化的县、乡、村、户四级网络体系格局。
新农村信息网、“平安农村”等载体的创建与远程科技信息、农技110等平台的互通对接推动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稳步发展,政策传递、农村金融、农村医疗、便民服务、招工务工、农村电商、政务服务、农技辅导等刚性需求得到了互联网式解题。互联网实现了“全覆盖”的平民化,提升了“三农”的现代化,推动了“互联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网络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网络扶贫被列为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实践证明互联网能都跨越“万水千山”阻隔,可以打破局部地域市场的限制。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使农民便捷进入市场并带来宝贵商机,能克服贫困地区区位瓶颈制约,让特色农产品破除本地狭小市场的束缚无缝对接全世界。截止到2016年11月底,全国428个贫困县开展了电商是的扶贫试点,158个贫困县被列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6年农产品网络零销售交易总额达到2200亿元,农业电商发展进入“快车道”,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亮点。
网络扶贫模式将持续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实践,将继续扩大运用并深度融合扶贫开发领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帮助贫困人口依托互联网实现就业创业,提升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网络精准扶贫的可行路径和创新方式,是实现精准脱贫的超常规举措和过硬办法,更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和道路的积极探索和宝贵实践。
“互联网+”助力便民政务
2016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对建设全国统一规范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做出进一步部署。“互联网+政务”是惠农政策的实举,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是革新政府治理能力的变革,电子政务服务必须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在便民的基础上倒逼着政府转型升级、简政放权以实现“四个全面”。
“一号一窗一网”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运行,务实了革新,实现了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不仅可以规制行政不作为维护政府形象,而且可以实现实质行政的法治效果,最大化地实现公共福祉。除提供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之外,依据服务行政理念所要求的有效行政原则,政府还可对不法不当互联网信息,积极及时有效地予以规制,及时有效把控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动态舆情,因势利导,促成生态互联网与绿色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忽如一夜春风来”的“互联网+”行动,使产业界、资本市场主动拥抱互联网的火热景象已经形成,用互联网思维和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兴产业的大潮正在中华大地推进,让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早日打赢惠民强农的脱贫梦,实现伟大中国梦。
作者: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