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则是政府职能,从线下走向线上的关键一步。随着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民众对互联网的需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已褪下“高大上”的外衣,正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刚性需求。“两会”中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也是不少人关注的对象。
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则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从字面上,似乎要求更少了、难度更低了,实际上,是内容更多了,措施更实了。自“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出以来,各地政府网上服务功能也是越来愈多。到了2016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了解决地方和部门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中存在的网上服务事项不全、信息共享程度低、可办理率不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不便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依据。而2017年1月,《“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的出台,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指出了更全面的方向。可见,政务服务与互联网的接触,已不是说几句“网言网语”那么简单,它需要更多更实在的对策方法。
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互联网+政务服务”虽然只出现了一次,但很在多细节当中,都能体现“互联网+”在政务服务工作的中作用。笔者感到,“互联网+政务服务”已不再是一个独立而狭义的概念,网络已成为政府服务的必需。换而言之,离开网络的政府服务必然是“残缺”的,“网络”不必体现在一字一句,它蕴含在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政务服务功能会实现高度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政府工作所需人力会进一步的降低,服务效率也会越来越高。随着民众网络化生活的向前迈进,大部分民众对互联网的运用,正从陌生走向习惯。有不少人已厌烦了跑腿盖章的繁琐流程,网购“代办服务”也应运而生。相较之下,如何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功能,考验的也是各地区政府的执政能力。
随着“互联网+政务”的全面推进与深化,如何实现数据段开放和共享,将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促进第三方平台以及企业跟政府更好地合作,亦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地方企业与政府,在交通、医疗、社保等方面进行合作所取得的成功案例。而面向需求挖掘场景,是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实现数据共享与开放的有效路子。但挡在面前,还有一座“大山”需要突破,那就是日益严峻网络安全形势。
近段时间,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民众因网络犯罪,导致人身财产受到侵害的新闻频频发生。低成本的网络犯罪途径,高技术含量的网络攻防态势,还有民众普遍不高的安全防范意识,在不断推进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两年,已有不少通过攻击政府网站,获取或修改个人信息的案例。随着“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深入发展,末端节点的增多,互联网环境的日趋复杂,若不突破网络安全上的瓶颈,其发展必受掣肘。
“互联网+”和“信息安全”是2017年两会的热点话题,“互联网+政务服务”也暗含其中。民众对它的关注,不在今时也在明日。希望在本次“两会”中,有更多的关于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提案,为加速其发展,增添更多的动力。
(作者:严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