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我国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投入了近万亿元资金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特别是“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等大型项目的阶段性建设,我国电子政务已取得初步成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对信息化的依存度大幅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息服务需求日趋迫切。但电子政务建设中也呈现“重复建设”、“信息孤岛”、“风险突出”、“绩效不明显”和“无人最终负责”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当前,全国正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电子政务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电子政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高思想认识,统一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电子政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电子政务发展和建设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认识问题。电子政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所谓思想观念的转变,就是要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确实使电子政务各项工作主动按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开展。科学的发展观能够推动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与之相背离的发展理念方法最终会导致电子政务发展的停滞、中断甚至倒退。
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顾大伟副司长在“2008中国电子政务论坛”上就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存在以下三方面值得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其次是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的问题。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中央部委90多个专网的业务,目前仅有3个部门的6项应用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
第三是电子政务带动自主产业发展的问题。电子政务工程采购的软硬件产品中,自主品牌产品的装备严重不足,采购金额还不到采购总额的四成。国产软硬件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基本为国外产品。国产软硬件产品中,合资、外资产品占绝大部分,自主品牌所占比例仍然很低。核心的软硬件产品基本为国外垄断,我国自主生产的数据库、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和存储设备,几乎没有得到应用。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对自主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不足。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在于我们的发展理念方法不科学,集中表现为“重电子、轻政务,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管理,重纵向、轻横向,重国外先进技术、轻国内自主品牌”这样一些片面的思想理念。解决这“五重五轻”问题,必须在解放思想中更新观念,推进科学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杨学山副部长在财政部信息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上强调,按照信息化发展规律,电子政务一般都要经历起步、发展、成熟和完善四个阶段。目前电子政务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观念与能力不适应、动力不足与阻力不少、管理体制机制制度不健全、发展不均衡与前后不衔接、人才队伍跟不上等问题。电子政务建设最大问题是管理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成熟,完全能满足电子政务建设需要,但用信息技术设计开发的信息系统又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任何软件都是有缺陷的,而且是长期的,通过应用发现缺陷,不断调整优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规律,不能把技术问题放大,不能因强调信息系统的缺陷而停止建设或拒绝使用。
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孙强主任在给新疆财政所做信息化治理与电子政务科学发展观培训时也曾指出,以“技术主导信息化”的传统思维范式无法推动中国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用新的思维范式,即“要树立信息化的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从改革发展的规划和业务需求出发,以规划和需求决定业务管理模式,业务管理模式决定信息化管理策略,信息化管理策略决定信息化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最终决定技术体系”。孙强主任认为这就是在电子政务领域践行科学发展观,很多项目之所以不可持续,就是因为“技术决定论”,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孙强进一步分析指出,“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中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我国信息化领导者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少经验和能力,而是缺乏卓越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IT应用层次的差异不是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是由IT管理水平的高与低造成的,IT管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此,我国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完善信息化治理机制与信息化管理理念。信息化要向管理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