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领头羊”,基层矛盾“多发区”。位于珠三角核心的佛山市南海区曾经一度处境尴尬。近年来,南海实施农村政经分离、培育新型社会组织、开展网络问政等举措,基层治理效能逐年提升。然而,快速城镇化进程,催生利益主体多元化、诉求多样化、问题复杂化,社会发展与群众需求之间冲突时有发生,如何摆脱“发展越快麻烦越多”怪圈迫在眉睫。
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诚信修复为重点,建立驻点直接联系群众工作体系,率先推动基层治理转型。自此,南海调整思路,以“驻点联系”为主体,以“网格化”“数据化”为桥梁,重构沟通平台,凝聚同向合力,构筑“更直接、全覆盖、常态化、制度化”的基层治理新体系。
让干部到村里驻点
2014年7月,南海干部驻点联系制度试运行。251个村居和17个外来人口集中区域全部设置驻点联系工作室,32名区领导、183名镇街领导及2000多名团队成员,每周二下午到各村居驻点联系工作室开展工作,收集民情,解决难题。
南海驻点联系制度在全省率先建起“区驻点为支撑—镇驻班为主体—村常驻为延伸”的直接联系群众三级体系。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说:“驻点联系制引导基层治理理念转型、主体变革和路径创新,从源头上解决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不足、党组织书记威信不高、党员管理服务水平不够的问题。”
狮山镇田心经济社群众反映称,其土地长期被邻村侵占,希望厘清地界,减少矛盾纷争。驻点团队和社区两委多次召开会议,查找相关资料,商讨解决方案,最终查清真相,消除群众20多年的疑虑。
两年来,南海区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87万多人次,解决问题1万多个。去年,南海全区进京、到省上访量同比分别下降了43%和29%。南海区提出,将继续深化驻点联系,让驻点干部充当信息员、联络员、宣传员、调解员、安全员、管理员和服务员等“7员角色”,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
南海将信息化手段用于基层治理,整合城管、流管、安监、治安以及社区服务中心等部门力量,改变“九龙治水”行政资源分割局面,实现基层治理网格化与精准化。
今年4月,南海在去年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按照人口规模、管辖面积、工作量等因素,全区划分1016个网格,指定7926名网格员,实行“四定”——定格、定人、定责、定点,“一格一长,一格多员,一员多能”,统一标准,精准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区、镇建立智慧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社区建立智慧社区工作站。
区镇机关党员干部每周定期下沉到村居网格,与网格员一起走访、约访,听民情、纾民困、解民忧,形成数据资源、问题清单,为驻点直联团队提供抓手,引导村居综合转型升级,初步实现公共服务“四化”,即监管权责清单化、网格管理信息化、网格管理动态化、管理服务精细化。
南海区政务办主任彭健良说:“从试点至今,社会治理网格化平台累计派发工单132万件,收集巡查数据超60多万条,发现问题19万多条,办结率超过98.9%,绝大多数问题在社区就能解决。”
下一步,南海重点健全清单入格机制,优化网格化巡查任务清单,完善网格事件分类分级处置制度。
政务服务借力“互联网+”
社会治理网格化,需要强大数据支撑。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南海率先提出,建设信息化政府。近年来,南海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核心技术,整合系统资源和政务网络,加强数据统筹力度,建立政务云平台和数据资源平台,创新探索“服务—治理—决策”全覆盖的“互联网+”政务职务流程。
依托区数据统筹局,南海建立分析决策库、人口库、法人库、政务库、城市环境库、产业经济库、政务地图库等7大基础数据库。
征地纠纷是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南海运用大数据,清理已获批准的征地项目清单,彻底解决拖欠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费问题,并对农村土地乱占、乱卖、乱租等问题进行地毯式排查,填表建档,明确责任主体、治理措施和期限,依法依规,逐宗整改。
从管治到善治,从线治到综治,从粗治到精治,从人治到法治,南海区委副书记李军说:“依靠大数据支撑,南海实现了驻点联系、网格化治理和政务服务的联动融合,互联互通,共管共享。”
网格员通过手机终端,即可按照流程处理事件。市民发现问题,只要发微信至网格化平台,职能部门就会迅速解决。去年,全区工矿企业伤亡事故同比下降四成,火灾伤亡事故同比下降八成多。“互联网+”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