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政务也已成为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条件。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传统工业需要进一步转型,政府在行政管理上也应该融入这个大趋势中,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当前佛山,“互联网+政务”管理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政民互动大平台也逐渐形成。
 
  佛山市民王小艺(化名)早就亲身体会到“互联网+政务”带来的便利。自从通过佛山“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机自助打印了“无房产证明”和社保缴纳证明业务之后,王小艺便成为“市民之窗”的忠实粉丝。
 
  毋庸置疑,“市民之窗”已经成为佛山“互联网+政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佛山市行政服务中心介绍,佛山将进一步优化全市政务服务实体大厅、网上大厅、12345平台和自助终端四类载体建设,其中,自助终端指的就是佛山“市民之窗”。
 
  良好的用户体验感是“互联网+政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最近一次民意调查中,佛山“市民之窗”的用户满意度超过九成,虽然评价甚高,但百尺竿头总盼更进一步。因此,笔者以为,如何进一步提升“市民之窗”的用户满意度是当前佛山发展“互联网+政务”体系建设必须面对的命题。
 
  那么,佛山“市民之窗”的提升空间到底在哪里?究竟是哪些服务和功能让市民的体验感打了折扣?
 
  多位市民的亲身体验为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近日,王小艺发现“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机仅能受理和缴纳南海区的违章罚款;出租车司机李生发现“市民之窗”只能交粤Y牌车辆的车船税;来南海黄岐买房的朱女士则辗转几处网点,才顺利通过“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机打印了无房产证明;一直期待着“市民之窗”开通老龄卡申办和港澳通行证签注办理的余阿婆还未能得偿所愿……不难看出,区域差异、功能上线不全等不足之处成为市民体验感提升的直接阻碍。
 
  为何会出现这些不足?在笔者看来,原因之一在于目前佛山各区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各业务部门之间存在的“数据壁垒”也成为“市民之窗”功能上线的较大阻力。
 
  当然,我们必须正视各区的信息建设基础差异,这一差异与佛山五区发展历史及现状等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如何消除差异达到五区协同发展,尚可徐徐图之;但打破存在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则迫在眉睫。
 
  数据是“互联网+政务”的基础,如果各个部门不提供数据,“互联网+政务”就只能是一纸空谈。因此,搭建电子政务云平台,进一步整合各部门资源成为“互联网+政务”的当务之急,这也是打破部门“数据壁垒”的最有效手段。
 
  此外,电子政务云平台对政务资源的整合,与实体部门功能之间应该有个有序链接,真正地打破部门网站之间的信息孤岛,解决交互困难等问题。这就相当于把多个行政办公、行政服务窗口延伸到自助终端或网上,让市民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实现“一站式”办事。
 
  当然,电子政务云平台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例如把公安部门的数据放到网上,为了保护相关人员的隐私,应该提前做好信息安全防护措施。
 
  “互联网+政务”模式对于政府行政服务效率的提升不可谓不明显,24小时自助服务的实现就是最直观的表现。与此同时,行政服务成本的降低也令这一模式的好处实至名归,以“市民之窗”自助服务终端为例,根据统计,2014年,在珠三角地区一个办事窗口如果全年满负荷工作,每办一笔业务的平均服务成本为18.04元,而"市民之窗"每办理一笔业务的平均服务成本为13.82元,并且随着该终端机的服务功能不断增加,业务量不断增长,“市民之窗”的行政服务成本还将逐年降低,行政服务成本投入自然随之下降。
 
  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政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市民的用户体验感自然水涨船高。而“市民之窗”的用户满意度能否达到100%?笔者以为,这或是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