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领导形象不仅蕴含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积淀,也具有气象更新的鲜活时代特征。其对应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聚焦到网络空间,就是加快完善国家互联网管理领导体系。其完善过程应强调智慧在前,行为在后,是执政者对事对物深刻认识、透彻理解和全情感悟后,一种达到至高境界的智慧表达。国家领导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宣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习主席的详细说明,都体现了这种大智慧,也预示了领导形象和国家治理的内在关联。
网络空间需要治理不言自明,且这种治理行为应当是建立在正向的价值观之上、具有创造性的管理艺术行为,其显性和潜在的效能将辐射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从执政者的视角,国家网络空间治理中领导形象的塑造,可看作是一种展现自我的高超手段与方法,以及行为者本身与受众沟通互动的途径,它是经长期实践,建立在一定的素养、才能、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管理技巧,与网络空间倡导的“平等、开放、自由、共享”的理念密切相关,成为最能集中体现国家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关键创新领域之一。
一、领导形象与国家网络空间治理密切相关
(一)塑造国家网络空间治理领导形象的现实需求
提及领导形象,一般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官员在主席台上的表达方式,或者第一反应,就是想到习主席所讲领导干部,“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的表述。但这里我们说的是“领导形象”,智慧在前,行为在后,是执政者对事对物深刻认识、透彻理解和全情感悟后,一种达到艺术境界的智慧表达。领导形象的客观作用在于:行为者通过富有彰显力的行为警醒受众,从而调节、改善、丰富观者的精神生活,提高精神素养,达到行为者最终的目的。网络空间管理亦是如此。网络空间是一个公开的、传播速度极快又能无限放大行为模式的场所,受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环境和人等因素制约,所以对治理提出了更高难度的要求,比如说在处理公共事件时的应变能力、灵活性等;而治理的方式上又要求治理策略的多样性、可操作性、技巧性、创造性、经验性。总的说来,网络空间的治理要比很多其他层面的治理更为困难。因此,要用塑造可信、可亲、可靠领导形象的方式和手段提升网络治理水平,从而形成国家治理的大智慧。领导形象在网络管理中其实更加强调的是管理的艺术性,行为的可接受性和效果的辐射性。
(二)塑造国家网络空间治理领导形象与网络文化传播息息相通
我们提出塑造领导形象,是为隐形之物命名。为其命名,它便能为人所见所感。领导形象的巨大力量并非来自于规模,而是来自于日积月累的正能量和正能量间的关联与循环,然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能量从来都有光明原力和黑暗原力的区分。前者主张正义、仁爱、善良,后者关联恐惧、邪恶和憎恨。黑暗原力比光明原力更具侵略性,光明原力比黑暗原力更具有渗透力。所以,我们必须走出单纯约束黑暗原力的框架,坚持和增强光明原力来指导塑造出更多的领导形象。
于是,形象的塑造过程,是领导者与领导者形象同时并存的管理行为,是权力与文化聚合的执政行为,这使得领导活动本身也变成一件文化作品,并通过网络载体的快速和广泛传播,来增加其文化价值和管理效果。这显然与网络文化存在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形成来源于社会长期积淀的优秀文化,尤其是社会价值体系,以及官场文化等将直接向网络空间辐射,进而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另一方面,平等、开放、共享的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正能量,必然产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潜移默化效果,通过主动传播或被动接受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到国家网络空间治理之中,其最佳的可能就是转化为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领导形象。
尤其是在网络空间治理,如果不塑造领导形象,不仅会让人产生麻木反感,甚至厌恶,而且这种情绪会广泛蔓延,并渗透到网络文化之中。这样不仅耗费金钱时间,损失了监管部门的效率,还使得网络发展受到阻碍,网络空间的治理成为空谈,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具有积极向上光明原力网络文化的培育。而通常来讲,文化含量及文化附加值高的管理手段更容易作为一个重要而关键的因素融入进网络空间治理的方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文化积淀是塑造国家网络空间治理领导形象的根源
塑造领导形象是对所承载事物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是一种文化传承后的感悟和传递。因此,从本质上看,无论是网络文化,还是塑造网络空间治理的领导形象,都需要治理者从优秀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
1972年2月21日的中午,基辛格曾经这样描述毛泽东的书房:“每面墙的书架上都摆着手稿;桌上地上都是书,这里看起来与其说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主宰者的房间,不如说像一位学者的隐修所。”在这里,毛泽东储藏着所有自己喜欢的伟大著作。《红楼梦》他熟读了五遍,《水浒传》给他灵感,中国古诗也是,很多都有关战争与治国的体会和感悟,几乎所有经典著作里都可以找到治国艺术的潜在原则。而毛泽东的诗词中无一不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伟人胸怀。他的治国方针,与他的诗人的身份是分不开的。
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治国大智慧有多种方式,几乎每一个得权者都深谙其道。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时随身带着《伊利亚特》,他认为这是一个蕴含所有军事价值和军事知识的便携宝贝。伊丽莎白一世从西塞罗的著作中汲取修辞艺术和法律策略。腓特烈大帝把荷马笔下的奥德修斯作为君主的典范来研究。
政治家不仅把种种古人当作战略眼光的另一种来源,而且把伟人的行为当作一种独特的智力活动。各门文化和科学中,这个虚构层面的经验和智慧对战略家来说不可或缺。面对网络空间这样的新兴事物更是如此。
很容易理解,在治理网络空间时,单纯依靠理性的或技术手段,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因为网络中积聚的是人的思维。治理网络空间,不如说是在治理网络空间中——人的行为。
领导行为不一定都能成为领导形象,只有具有文化积淀的行为才能达到正面形象的境界,具有极大的正能量。这个时代里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思考:教育尽管已经普及,可是喜欢读书的人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最早的阅读,需要反复背诵,慎思明辨。如今的阅读,快餐化。过去是读书,现在是浏览。如此,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学问。“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文化看起来非常空洞,但它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脉。国家天下,尽在其中。
二、塑造国家网络空间治理领导形象的基本遵循
(一)网络空间治理需要观民意、听民声
领导形象的塑造,在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不仅意味着对于网络空间治理而言,要问计于民,得到广泛的认同,还意味着要站在制高点上去认识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源头和支流。好的治理一方面要以保障公民诉求的表达为基础。无论是化解矛盾还是寻求良策,都应先建立公民诉求表达的平台,通过持之以恒的常态化互动增强官方渠道的吸引力,以尽可能多地吸纳公众意见,让矛盾在集中爆发前得到有效的反映和疏导。另一方面,只有深刻理解网络空间安全保障的来龙去脉,才能制定出卓有成效的网络安全保障治理法规。
优良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更加需要强调倾听和理解。古时大禹治水用的是疏导的办法,这与网络空间的治理异曲同工。网络既然反应的是民意,那就是要倾听民意诉求。无论是法规政策的出台,还是行业发展规划,抑或是重大事件的应对思路,都可以通过网络这种方便的渠道来听取反响。如果在这一点上失之于偏、失之于疏,就很难形成契合公众利益的治理实效,不能反映民意的行政决策与执法举措,是难以成就优良的治理局面的。[page]
(二)网络空间治理需要渐进与辩证之法
面对复杂的网络空间,治理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相比而言,树立网络空间治理的道德典范,采用疏导式和渐进式的治理要比过激的方式更容易化解阻力,所以,与社会安全的治理相比,网络空间的治理更需要管理者的形象魅力。
众所周知,网络空间本身是没有边界的,且边界还存在无限多的接入点。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空间的治理,一是无经验可借鉴,无章法可套循,只能摸索中逐步规范;二是网络应用错综复杂,地缘大而广阔,这些无疑都使治理者疲于应付、如履薄冰,难以独善其身,不可避免地与周遭环境碰撞和激荡。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社会安全在表象上似乎一样,但治理方法却大相径庭,不能照搬和“格式化”,需因地制宜,艺术化处理。有则故事,说一位皇帝患上噎症,吃什么都吐,御医束手无策,后从山林觅来一位高僧,诊脉后开了一张与御医所开完全一样的药方,只是服用方法不是饮用,而是要将药盛于汤匙,用舌舔药。果不其然,皇上舔完药后精神大振,连服数剂竟至痊愈。皇上不解问其中有何奥妙,高僧解释说:“医药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您用舌舔匙羹,靠舌把药引入五脏,此乃是法。我与先前御医在治疗龙疾时是方同而法异。”这个传奇故事道出了治病中辨证施治的真谛。网络治理抑或如此。
(三)网络空间治理需要依法作为
古人云,“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由此可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错综复杂的网络空间的治理,犹如治国,治国治民先治官。官员因为手中的权利,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自然大于普通百姓,他们行为是否得当在国家网络空间治理中影响巨大。因此,官员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而官员如何去塑造为官的形象呢?所谓“安之者必将有道也”。为官之本在于造福,为民办事。所有的言谈举止都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本心。对于网络空间治理,更要从治理者的这个本心出发,做“网必挈其纲,绳先理其乱;求治毋太速,防微勿滋蔓”。
如何治理网络空间?各个思想论坛上可谓百花齐放,每次都会有新话题,然而这些话题始终不离不弃的是:我们需要怎样的模式?慷慨激昂抑或理性分析,甚至怨天尤人,都让我们感受到其中传递出来的热情、思考和焦虑。
为此,国家网络空间治理必须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来面对,并由此诞生出不同以往的行为规范。网络空间没有边界,却不等于无疆界,无主权。网络空间的治理,既要尊重互联网“平等、自由、包容、开放”的初衷,还要注重虚拟与现实融合渗透后,网络空间治理思路必须有的大调整,催生出“网络弹性”和“法律刚性”无缝融合的网络规范体系。
三、在国家安全与发展的战略层面塑造网络空间治理的领导形象
(一)网络空间政治博弈中的领导形象塑造聚焦于政府官员的执政行为
国家治理网络空间中,政府官员的思想觉悟是根本,能力水平是关键。要肩负历史的使命感,以生死存亡的危机感,认清网络空间是自由平等、交互对话的平台。网络治理的目的在于,不仅要通过综合治理提升网络生产力、文化力和国防力,而且要通过网络空间,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传递中华文化的薪火,塑造中国形象。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专门提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既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也是让领导形象处于政治优势地位的根本方法。
(二)网络空间发展利益维护中的领导形象塑造蕴含于企业全球化战略
维护网络空间国家发展利益,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应当有开放的心态,以全球视野、全球融合、全球一体的思维模式,结合国家“向改革要红利”的体制机制创新,启动信息产业国际化战略。就目前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态势来看,中兴、华为、联想等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要真正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必须有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撑。但这种支持蕴含和体现的领导尤其重要,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走出“不帮忙、帮不了忙、甚至帮倒忙”的旧有形象框架,为中国信息产业的国际化战略提供“贴心、创新、放心”的国家力量。
(三)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安全维护中的领导形象塑造依托于国家网络优势资源的统一协调
树立新型的国家安全观和网络国防观,是治理网络空间的重要使命。在这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协调国家网络空间多元力量,统筹网络空间优势资源,建立适合网络空间多元融合、军民融合的网络空间力量体系。而力量体系发挥作用则更需要软性机制协调下的资源优化配置。网络国防专业力量作用的发挥不仅在于自身的能力,也包括危机时刻国家资源的调动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都将起到资源整合的效果,进而塑造正面的领导形象。
(四)网络空间文化较量中的领导形象塑造提炼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治理网络空间的核心任务就是培育具有中华文明印记的优秀网络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也重点强调培育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此,在网络治理行为中,要充分尊重人们自由思考、交流的权利,让具有各种各样理想的人生境界共存且彼此包容,避免从屋里向外看,否则,再好的景色都被狭小的合金窗框分开成九宫格。但同时,要以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方式和方法将人民同样喜闻乐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网络空间,渗透到网络文化,将战略对手蓄谋的文化侵略化解在全面觉醒的大众文化之中。
(五)网络空间外交斗争中的领导形象塑造体现在虚实结合的技巧性和灵活性
互联网缔造者和网络战始作俑者一直是网络外交的推手,其“巧实力外交”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在其干涉国际事务的实践中,无论是西亚北非,还是利比亚,基本上都是巧妙地利用社交网络,撬动大规模的社会骚乱和街头运动。为此,我们不仅要利用网络平台全球一体的优势,广泛发出中国好声音,而且要善于将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把网络先进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把战略意图、经济方略、军事外交和网络空间时时刻刻联系在一起,打好网络空间国际博弈的智慧仗、主动仗,而且要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铸周边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国际活动中,重视代表国家的领导形象,用“打铁还要自身硬”的实际行动,塑造“强国透显文雅,开放彰显文明”的网络强国形象。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