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临近,为坚决刹住公款购买赠送粽子等节礼的不正之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9日推出“清廉过端午——纪检监察机关在行动”专题,开设举报窗口,欢迎广大群众对公款购买赠送粽子等节礼的不正之风进行监督。同样在昨天,南京市纪委监察局通过官方微博“@钟山清风”首发端午“劝廉信”,引发网友广泛关注。(5月30日新华网)

  信息时代下,政务微博是一种重要的政务公开渠道,在实现政府与民众的良性沟通上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诚如新闻中报道的那样,点开微博后可以看到,图文并茂的“劝廉信”的确赢得了很多赞誉,换言之,这种既能传播传统文化又能提醒官员的做法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可在这里,笔者要给它泼一瓢凉水。

  之所以要这样做,我们得从政务公开的基本内容说起。很多人都知道,政务公开的基本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政策法规及工作制度、监督工作、人事管理、财务支出、决策公开等。很显然,包含在廉洁教育范畴的“劝廉信”自然不属于政务公开的内容。因此,政务微博上就不该出现此项内容。

  说到政务微博,前几年,其中一部分“沉睡”的、不作为的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为此,它们在各种指责声中寿终就寝。而对于目前依然保留的大量的政务微博也未必真正做到很好地履行职责。

  那对于这样一种政府执政的新生事物而言,究竟怎样做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存在下去呢?笔者认为,它应该把重点放下老百姓最最关心的事情上。比方说,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的建议征集、政府机构财政支出情况以及政策法规的解读等等。

  反观纪委官方微博发“劝廉信”,已经有些“不务正业”了。应当说,公众看到这样的教育活动高不高兴?不可否认,很多人心里必定会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正能量,感受到政府反腐的决心和毅力。然而也应该看到,有些人也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把这种举动贴上“作秀”的标签。

  《治家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同样的道理,政府搞廉政建设是件好事情,但像“劝廉信”这样一项小小的廉洁教育措施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以达到让公众知晓的目的吧?要知道,回应民意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多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努力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其实,全国很多政府机构都在建设廉政信息公开平台,如果把这样的教育措施放在它上面,是否会更妥当、更有针对性一些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