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启了中国互联网时代。

  随后的20年,是互联网给中国经济与生活带来巨变的20年,创新的精神、新的应用伴随着网络拓展的范围而不断延展。中国人“触网”的20年,凸显的是发展,是改变,是超越。而4G将开启中国互联网下一个20年。

  网民规模逾6亿

  人口大国成为互联网大国

  互联网对中国的深刻改变,以及中国对互联网的巨大改造,始于二十年前。

  1994年,英国的计算机接入互联网已有21年,而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只能从《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报道中了解刚刚动工的三峡工程和南非新当选的黑人总统。被称为“中国IT第一记者”的刘韧在上世纪90年代接触互联网时,网上内容少,用户也少。

  以“追随者”姿态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今天已是互联网巨浪中的弄潮儿。6亿中国网民和腾讯、百度等中国网络公司正在重划世界互联网版图。

  中国互联网一路疾行。一组组数据,勾勒出这个人口大国快速成为互联网大国的生动足迹。

  2008年6月,中国网民数达到2.53亿,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稳定增长。

  去年中国网购用户达3亿

  互联网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

  “在经济领域,互联网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产业边界日益交融,新型商务模式和服务经济加速兴起,衍生了新的业态。互联网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未柠说。

  阿里巴巴用自创的独特到款方式清除了中国人网购的最大障碍——信任缺失,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不见面也能做生意”。2013年,中国人在网购上花了1.8万亿元,接近当年马来西亚的GDP总量。

  “今天的中国拥有信任,每天2400万笔淘宝的交易,意味着中国又有2400万个信任在流转着。”马云在阿里巴巴的即时通讯工具“来往”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全年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互联网快速发展带动信息消费稳步增长,已成为提振经济的新引擎。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网络使用率达到48.9%。截至2013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6亿。

  2014年,上线不到一年的余额宝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但和中国100多万亿元的人民币存款余额相比,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还只是方兴未艾。这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4G已成为国际标准之一 移动互联将覆盖生活各个角落

  中国创造的4G网络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之一;全球最大的15个社交网络中,6个来自中国,其中包括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微博和不到3岁就拥有4亿多用户的微信。

  早起想知道天气?看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出门打车?可以先用叫车软件。路上的碎片时间,可以用客户端了解新闻,还可以看看朋友圈里的新鲜事。晚上去吃饭不熟悉餐馆?打开手机上的网络地图,不仅有详细的路线导航,还有网友们对餐馆的评价。吃完饭结账更简单,直接用手机一刷就能完成。而随着4G在中国的加快推广普及,宽带中国场景下的新应用将更多地涌现出来。

  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4G基站总规模超过25万个,用户规模大幅上升,4G发展迈出坚实第一步。电信基础设施是互联网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说,4G将催生更多应用服务,拓宽互联网产业链,为中国互联网开启下一个20年。

  邬贺铨说,在4G的高速带动下,包括手机视频、可穿戴设备等许多以前难以实现的应用都会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伙伴”,移动互联也会逐步覆盖生活的各个角落。基于4G的强大带宽,互联网将从文字全方位过渡到语音和感知,从个人移动转变为服务移动和环境移动,并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让城市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胞变得更加“智能”。届时,网络“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理念和服务模式将在全产业链范围内得到贯彻和实现。

  中国对互联网始终采取“宽严相济”立场

  除了商业,政府始终是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动力。上世纪90年代末的“信息高速公路”工程让青藏高原这样偏远地区的政府也实现了办公网络化。

  互联网拓展了中国人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的公共领域,也加强了民众间的联系与集体行动。孙志刚、邓玉娇、聂树斌、周正龙、周久耕、刘铁男、王林、李天一、宋林……每个名字后面都是互联网参与的公共事件,每一起事件都推动了对社会的启蒙与观念的改造。

  “从蹒跚起步到阔步前行,20年,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和基础支撑,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表示,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改变着经济发展格局和信息传播格局,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并正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给中国社会带来全新气象。

  中国对互联网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和管理逻辑。20年来,中国互联网没有像西方一些人预测的那样给自己和世界带来灾难,相反,中国特色的创新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中国政府对互联网始终采取“宽严相济”的立场——在积极利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依法管理、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2014年,“秦火火”在“网络大谣”第一案中被判三年;“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启动。

  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挂帅,强调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努力建设网络强国。媒体评论:“中国互联网上的国家意识觉醒。”[page]

  中国“触网”20年的三次浪潮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将1994年至2000年定义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浪潮。

  1994年4月20日,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艰辛努力,连接着数百台主机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成功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链接。在随后两年多时间里,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相继开工建设,开始了全面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信息时代的大门在国人面前悄然开启。

  199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几乎是同一时期,丁磊创办了网易公司,软件工程师王志东成功地并购美国华渊资讯网,并更名为新浪网。张朝阳创办了搜狐的前身爱特信公司。1998年,新浪、网易转型门户,多家新闻门户创立,并随之开启了门户网站的繁荣时代。

  2000年,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网站先后登陆纳斯达克,中国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热潮骤然涌起。

  然而,受美国互联网泡沫崩盘影响,中国互联网很快遭受到来自大洋彼岸的寒潮袭击。2002年,挺过数九寒冬,在短信服务、网络游戏、音乐下载等业务的支撑下,中国互联网终于迎来新的春天,网民数量飙升至5910万,互联网逐渐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盈利发展模式,应用呈现多元化局面,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视频网站、社交娱乐……全面开花。

  伴随盈利模式的开启,互联网迎来新一轮高速增长,中国网民数量也不断攀升,2008年6月达到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从2001年至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第二次浪潮。

  2009年,以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主要标志,中国互联网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2009年至今,被称之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三次浪潮。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2011年互联网平台全面开放,2012年,移动互联网用户首次超过PC用户,基于移动终端的各类应用接踵而至,带动和影响着各行各业。

  2013年,我国互联网开启大数据应用的元年。利用越来越多的数据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生产模式。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互联网进入规范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而是走羊肠小道走出来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说,20年中,渗透着太多科技工作者和创业者的艰辛努力。

  张亚平用这样一组数据对20年进行勾勒:1997年,我国WWW站点数约1500个,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仅为25.408Mbps。而到2013年底,我国域名总数为1844万个,网站总数为320万,国际出口带宽为3406824Mbps,呈几何增长态势。

  1997年,上网用户数仅62万,大部分用户每周上网时间仅有1至5小时,只有23.4%的网民认为网上购物很方便。截至2013年底,网民规模达6.18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小时。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互联网将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的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说。

  纪念中国互联网诞生20年

  先驱与先锋高端对话举行

  20年前的4月20日,中国成为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为隆重纪念中国互联网诞生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首席科学家钱华林等10位知名专家做客新华网,出席了“E观天下:中国互联网20周年先驱与先锋高端对话”,反思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走过的历程,展望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之路。

  新华网总裁田舒斌在致辞中表示,20年来,互联网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集中通过“创新”这个词汇展现出互联网无穷的魅力。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感悟: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堪称是开天辟地的时代传奇;今天我们对于互联网的认知与观察仍然只是阶段性的节点,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局限是一个亟待逾越的坎;未来20年,认知与观察中国互联网需要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手段;建设网络强国是未来20年中国互联网主旋律和战略机遇期。

  田舒斌认为,如今的中国互联网,正处在创新变革的氛围之中,需要理念的变革、形态的变革、模式的变革,唯有变革,才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自身的独特位置。今天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既是对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的总结,也是下一个20年的全新起点。驾驭好互联网的大趋势,把握住大好机遇,中国互联网力量的全球崛起将不再是梦想。

  专家们在热烈的讨论中表示,中国互联网既要继承过往20年的经验,也要吸取教训,避免重蹈传统互联网时代走过的一些弯路,在反思中前行,在奋进中思考。应该理清中国与世界、现实与未来、互联网与信息化、发展与安全、自律与他律、法律条例与技术手段六大关系,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互联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时评

  互联网未来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20年“触网”付出的汗水与进步,让中国得以用更加前瞻的眼光来思考如何从一个网络大国成为网络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受到互联网的重要性。

  事实上,中国在互联网之路上一路飞奔之际,许多短板仍然明显。自主创新不足,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瓶颈仍然较为突出。同时,中国互联网也日益面临安全风险的挑战。如果说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标志着全球网络空间的博弈真正成为各国战略核心的问题,那么2014年4月8日微软停止Windows XP的支持,则敲响了网络安全警钟,将中国在核心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受制于人的尴尬暴露无遗。

  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院长助理李未柠认为,我国从一个后发国家迈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陆、海、空、天之外,人类活动的“第五空间”。互联网已经关乎国家“硬实力”的成长,同时也检验着国家治理能力的升级。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是中国崛起的催化剂,未来更将成为中国崛起的引擎。互联网催化之下全民爆发的互联网精神和创业精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呼应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助力并成就了中国崛起。互联网精神与互联网思维所带来的改变,已经唤起了中国人的“网络强国梦”。

  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认为,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繁重,不同地区间“数字鸿沟”及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特别是我们面临的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杂和多元,事实上世界各国早已在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和顶层设计。”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绘制了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国互联网力量全球崛起的梦想,也同样清晰可见。下一个十年,互联网无疑将是中国软实力全球崛起的主战场,互联网将成为中国崛起的催化剂、加速器和驱动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