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在麻辣社区及其他论坛内,有网民发帖曝光蓬安县罗家镇干部公款大吃大喝、欠账不给等违纪违规行为。经初查,结果表明该镇没有在外公款吃喝,也就不存在副镇长陈秋伯在火锅店签单欠账一事,当地政府现已向警方报案,“希望公安机关能把造谣者揪出来依法予以处理,同时还政府和干部一个清白”。(3月26日 四川新闻网)

  也许从“表哥”杨达才开始,网络便以节节胜利的姿态,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反腐神功”,成了群众发帖举报官员反腐最中意的“反腐战场”,让群众大呼网络是个反腐“好利器”,群众“网络反腐”热情节节看涨,网络反腐颇受群众喜爱。的确,利用网络监督官员,检举个别官员的不良作风,确实是件好事儿。

  然而,不少群众在网络中不实举报、恶意中伤的例子却时有发生,从“不实举报重庆官员有18套房”到“捏造官员公款吃喝”,这让不少官员“叫苦不迭”,呼吁诉诸法律渠道寻求解决,更让非当事人雾里看花,看的眼花缭乱,最终成了一种“你举报我澄清”的焦灼局面。因而,在笔者看来,用好网络反腐的新武器,我们必须保持一份清醒,褪去网络反腐的的袈裟,打破“群众只要一发帖,官员就会遭殃”的怪现。

  的确,有些官员因被揭发而下台,而事实上,网络反腐多是一种自发性行为,举报者通过贴吧、论坛等平台进行曝光,引发网民关注,实际上网民没有什么真凭实据来验证举报信息的真实性,只能凭借网络举报信息来口诛笔伐,形成舆论压力倒逼政府出面应对,最终等待处理情况。因而,网络反腐的成功多是一个偶然性大于常规性的事件,其成功大多是主动形成舆论,被动等待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反腐需要监督举报,但不需要缺乏真凭实据,恶意中伤的不实举报,毕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实举报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到时候只有自导自演自尝“狼来了”的恶果。同时,更得明白不能就将反腐的希望寄托在互联网络上,反腐终归需要制定常态化、制度化的反腐制度,需要官员树立节俭的意识,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切断腐败的 “毒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