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一约束性指标的提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中国制造业节能减排面临的严峻形势

  然而,十一五前两年即将成为过去,节能减排工作究竟做的如何了呢?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这与年初制定的降低4%的目标相去甚远。从主要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看,石油石化上升最快达到8.7%,,其次是煤炭上升5.5%,纺织下降最多,达到5.5%,其次是化工和建材。2006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

  统计公报中的这些数据提示我们中国制造业节能减排工作任重道远,尽管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根深蒂固,要实现其转变还需要大量细致的、卓有成效的、有力的措施支持。

  从制造业信息化的角度来说,长期以来,我们过多的强调“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强调“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而没有或很少从长远考虑,从整个国家、可持续成长的高度分析,使得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偏重“一条腿走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仍然很多。只有坚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节能减排”两条腿走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是一对矛盾,但现实当中已有不少的案例表明,两者可以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些值得我们认真总结,以提高企业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真正让发展成为可持续的。

  可以说,充分重视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并将节能减排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将其思想与意识深刻融入制造业企业、系统集成商、软硬件供应商、地方信息化主管部门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这样的时候早就到了!

  制造业信息化的新目标——节能减排

  可喜的是,在十七大报告中,我们看到如下的描述: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信息化被提到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