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通信及农村信息化总体情况

  1、农村通信网络覆盖逐步完善

  (1).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发展

  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村村通”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07年底,全圈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到99.5%。除了西藏和四川外,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村村通”工程取得了很好的政治和礼会效益,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农民乍活水平、拓展电信业发展空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村村通”工程正在由行政村向自然村推进,实现电信网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全覆盖,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2).试点农村宽带建设,积累服务经验

  为解决农村互联M需求,信息产业部及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选择r部分省市进行农村信息化试点,研究在乡镇和较发达行政村开展宽带上网及其他信息服务业务的实现途径和方式,并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截至2007年底,我国东、中部部分省市已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宽带”的目标,个别地方已经达到了所有行政村通宽带。农村宽带接入能力显著增加,宽带接入用户快速发展。西部地区互联网覆盖相对欠缺,需要下一步大力发展。

  2、农村通信服务水平

  随着农利基础通信网的技术水平和覆盖能力大大提高,我圈农村地区通信业务网发展迅速,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截止到2007年年底,据CNNIC统计,全国农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689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5262万户,互联网普及率7.1%,远远低于城镇27.3%的普及率。受经济制约、消费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农村通信服务还处于较低水平。

  3、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初步形成

  各省农业行政丰管部门均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网站,已有81%的地级和38%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全国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中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的有1.7万多个,占乡镇总数的41%。许多涉农部门如国家气象局系统,管理教育培训部门如中组部等,都建立了面向农业农村提供信息服务以及干部培训的网站平台,很多大的涉农企业或集团结合自已的业务开设了具有特色的信息服务网站,各大运营商例如中国电信推出来“信息田园”,中国移动的“农信通”、中国联通的“农业新时空”等等,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初步形成,为资源整合创造了条件。

  4、应用系统开发逐步取得实施

  在具备一定信息网络设施的基础上,开发了省、市、地纵向贯通的全国通用型应用系统,取得了明显效益,一些省市横向协调的应用系统的开发使用也推进了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5、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开始起步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正在得到广泛认识,各涉农部门已着手信息资源的有序、深度开发和利用,为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起到了支持作用。有关涉农部门也建立了逐渐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

  二、农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1、农村信息化发展机制不明确

  我国农村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够顺畅,信息化建设协调难度大;管理、建设和应用三者分离,尚未形成统一的运作机制;电信普遍服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2、我国农村信息化的供给主体缺位

  (1).政府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还没有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规划等应有的作用。

  (2).农村信息站、农业协会组织、种养殖大户等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3).农民既是使用者同时也是信息源,没有积极上行信息,反馈较少。

  3、信息内容丰富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信息化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信息质量离农民、农村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距离,实效性、准确性都有待提高。

  4、农村信息链有待完善

  农村信息链包括信息的生成、收集、分析加工、传递、接收、分发、应用、反馈等多个环节。日前传递渠道较为畅通,但前期的信息收集、加工及后期的信息分发及反馈渠道仍不完善,信息链的整合足农村信息化面临的主要任务。

  5、低成本信息终端缺乏

  适合农村特点的信息技术和低成本信息终端缺乏。面向农村通信的技术研发较为缺乏,农村廉价终端、应用标准、技术等相对滞后。

  6、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农村信息服务人员数量少

  一是从事农村信息化的人员少,而且多为兼职;二是素质有待提高,对信息认识不足,工作起来也是盲目性多于目标性和方向性。

  三、农村通信及农村信息化需求分析

  1、农村信息化需求主体分析

  农村信息化需求对象也就是农村的各类行为主体,主要包括:

  (1)政府、村委会;

  (2)农村大户、经纪人;

  (3)农业龙头企业;

  (4)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5)农户;

  (6)农民工;

  (7)乡镇医院、农村医生;

  (8)农村中小学。

  2、农村信息化需求类型分析

  农村信息化的需求主体是人,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的信息化需求,最终还应该分析其需求主体的要求,不同的人群信息需求有很大差异性,因此必须细分用户,找出不同人群不同的信息需求。图一为国际农村ICT要求调研,我们可以看到位于前三列的分别为:

  (1)电子教育;

  (2)电子医疗;

  (3)电子政务。

  图二为中国农村当前农民比较关心的信息需求种类调查汇兑图,农业技术、生产资料、品种信息、市场信息等4项排在最前面,显示了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还是当前农民最基本的信息需求;求医看病、教育信息紧随其后,显示了当前的中国农民在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已经开始注意身体健康和子女教育乃至追求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等问题了。

  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

  1、发展模式

  按照“政府指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模式发展农村信息化,力主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

  政府指导:农村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各级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广泛组织各级政府、企业、相关涉农单位参与农村信息化的工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