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一直是深圳的金字招牌之一,今年3月底,深圳市商事主体突破400万户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到今年9月底时,这一数字已达到413.7万户,同比增长6.94%,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商事主体第一城”。
深圳商事主体在如此庞大的体量下依然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背后与良好的营商环境息息相关。
营商环境改革步入6.0版
“对标最高最好最优,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把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深圳最闪亮的金字招牌,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这是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要求。遵循这一准绳,深圳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出台一系列务实举措,奋力打造全球创新创业和投资发展最佳城市。
今年2月印发的《深圳市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提出,围绕优化市场准入环境、保障企业获取经营场所等10个方面推出28个领域共100项重点任务,推动深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这也被外界视为深圳营商环境6.0版改革措施。据统计,近年来,深圳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已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
今年8月推出的《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年)》《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2023—2025)》,以组合拳姿势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各类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将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推上新台阶。
深圳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徐常建指出,3个方案对深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促进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他认为,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形成强大合力,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力。
在南山,基于“区块链+隐私计算”的信易贷平台融合政银多方数据,通过信用信息为企业增信,提升融资成功率。“信用+秒批”和“信任审批”模式,为诚信市场主体提供秒批、容缺受理等服务。信用体系建设正在转化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新动力。
此次工作方案提出,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承诺闭环管理机制。2024年实现在融资、商务经营、行政管理领域使用统一的信用报告代替企业无违法违规证明。
目前,深圳市区两级依申请企业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99.4%行政许可事项已实现“零跑动办理”。政务服务指标整体占优,企业群众办事服务获得感持续增强。
法律法规软环境助力企业健康成长
9月6日,深圳市谦溢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先生给深圳市大万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人事管家”打电话,咨询如何根据订单情况合规制定员工调休制度。像这样的点对点服务已持续两年多,刘先生不用掏一分钱。
开展小微企业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是坪山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创新举措。它是指小微企业将劳动关系事务委托社会力量承担,政府支持社会力量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共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其中依法规范人事制度是重要内容。如今,这项始于6年前的举措已惠及坪山778家小微企业。
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判断营商环境优劣的关键。深圳一直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助力企业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今年4月7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人民检察院金融检察工作室揭牌成立,并入驻前海金融同业公会。工作室通过延伸检察职能,及时研判金融涉法案件的新特点、新趋势,为企业提供诉前、诉中、诉后的全链条法律服务,帮助企业开展合规建设,助力“生病”企业完成“司法康复”。
这是前海检察院对标世界银行新评估体系、优化金融法治环境的创新举措。此前,前海检察院还专门成立了港企合规发展服务中心,探索服务港企发展法治保障新路径,让港人港企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
国际化营商环境引“凤”来
一流国际化营商环境是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重要窗口的应有之义。
打开深圳市统一政务服务APP“i深圳”,除了简体中文,还可以选择繁体中文、英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法语等不同版本,为外籍人士在深投资、就业、居住、旅游提供便利。深圳还在港澳设立“前海港澳e站通”服务网点,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设立“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重点围绕企业开办这一核心需求面向港澳企业和居民提供“注册易”“办税易”“社保通”等250项政务服务,实现“足不出港澳”就能开办前海企业。
今年10月9日,前海管理局与香港特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合作,在前海e站通政务服务中心设置“智方便”登记服务柜位,在内地工作及生活的香港市民在前海即可办理“国际驾驶许可证”网上申请、“康体通”网上预定等300项香港特区政府服务和商业服务,进一步推进深港跨境政务服务双向互通。
优良的国际化营商环境,令深圳成为全球投资热土。
今年以来,已有中信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国药集团等超过20家央企来深洽谈合作。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本土民企不断增资扩产,阿里巴巴、宁德时代、复星国际等龙头民企也纷纷来深进行业务布局。
正在打造全球创新创业投资发展首选地的深圳,同样吸引国际巨头的目光。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深圳实际使用外资416亿元,同比增长10.6%。有92个国家和地区来深投资,其中瑞士、英国、新加坡等国增速明显。
4月4日,坪山区政府与赛诺菲疫苗签订合作意向书,双方将在加速创新疫苗产品准入和依托大湾区国际疫苗创新中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展开合作。
5月17日,深圳市发改委、宝安区政府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在制造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
5月23日,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法雷奥集团位于宝安的法雷奥(深圳)智能制造中心落成,该项目是法雷奥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增资扩产。
中外投资项目的接踵而至,展示了企业对中国经济和深圳发展的持续看好。“深圳是创新研发高地,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世界一流的经贸网络,发展空间巨大,我们也持续关注未来在深圳的发展机会。”今年3月举办的中德(深圳)经济论坛上,拜耳(中国)副总裁高勇如是说。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不仅让企业茁壮成长,也让人才纷至沓来。来源于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统计显示,截至7月底,深圳已引进留学归国人员7940人,累计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23万人,全市博士后在站人数达5184人。
市场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好,企业信心强,城市发展动力足。伴随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深圳市场主体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不仅数量稳中有升,多项经济指标也节节走高。
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主要行业大类中,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6%,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2.2%。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25.8%、68.8%。
持续提升的营商环境,为深圳赢得了口碑。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深圳已连续3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深圳的商事主体总量、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截至9月26日,深圳A股上市公司已达421家,总市值达到8.59万亿元,约占A股总市值近10%。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的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运营国脉电子政务网、国脉数字智库、营商环境智库等系列行业专业平台,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优化办等政府客户和中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