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卖菜的安徽来京司机杜宝良,因在同一地点交通违章105次、被罚款10500元的事件,并由此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此事暴露出北京市交通管理工作上的某些疏漏。“百次违章事件”暴露出的最大漏洞就是目前交通管理部门对于交通处罚不承担任何通知责任。毕竟,交通管理不等于“一罚了之”,除了罚款和扣分,疏导、服务、教育、提醒等也都是交通管理必不可少的内涵,更是构建“马路上的和谐”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特此编发新华社一组有关国外道路管理的报道。或许,这些具体做法,对于我们构建“马路上的和谐”有某种借鉴与启迪。 

  德国:严惩违规与培养守法意识并举 

  德国拥有8000多万人口,而汽车的保有量高达5000多万辆。因此,合理的道路交通管理非常重要。严格处罚交通违章、保护交通参与者正当权益、营造人人遵法守则的社会氛围是德国治理交通齐抓并举的方法。

  德国规范道路交通秩序的法规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法规》、《道路交通许可法规》和《刑法法典》。这三部法规有各自明确的适用范围,规范了交通管理部门的执法尺度和透明度,规定了执法者和违章者的权利和义务。

  在处罚手段上,德国警方一方面严格执法,但另一方面又不给肇事者造成不必要的不便。在德国,交通违章处罚只是一种惩戒措施,树立良好的遵法守则意识和素质才是根本。德国人遵守纪律,这也体现在交通上。绝大多数车辆都遵守行车规定,几乎见不到违章行驶造成堵车的情况。行人也十分遵守规定,极少有人乱穿马路而阻塞交通。

  德国的驾校强调教学质量。学员首先需要参加理论课学习,掌握各种交通规则,为实战作准备。通过老师的授课和课堂练习,学员不仅掌握了基本的交通规则,更重要地树立了牢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

  在实际驾驶训练中,教练会结合实际路况,向学员灌输许多良好的意识。其中,提醒最多的是:驾车人不仅要保护行人、尤其是孩子的安全,还要尽量不让他们受到不必要的惊扰。

  当行人正在或将要穿越斑马线的时候,车辆要停驶或低速行驶,等待行人过去;车辆要拐弯时,如果车辆和行人都碰到的是绿灯,一定要让行人先过。

  在柏林,一半以上的街道都限速30公里,由于驾校养成的习惯,进入这些路段时,驾车者会下意识地注意一下车速表,调整好行车速度。

  法国巴黎:宽松而有序

  在法国开过车的人都有一个印象,那就是马路上基本见不到警察,即便是首都巴黎也不例外。巴黎以道路复杂出名,其放射形的街道让人眼晕,路口的红绿灯也常让人不知所措。由于交通管理人性化,司机也相对守规矩,巴黎虽然车辆密集,但其交通状况仍基本保持通畅。

  在政府管理层面,巴黎加强交通管理的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充分利用“电子警察”,加强威慑力度;二是强调人性化的交通管理。

  在巴黎街头,人们随处可见高悬在灯柱上的车辆监视器,它们是路面违章信息的主要收集者。这些摄像头拍摄到司机违章或超速的图像后,立即将有关信息传到交通管理中心。交管中心则根据车牌号注册的住址,视不同情况向违章者寄发不同金额的罚单,通常违章停车罚款35欧元,超速罚款90欧元。因为无法确定违章者是否是车主本人,因此交管中心只寄罚单而不对司机扣分。

  为防止交管部门通过多寄罚单而牟利,法国接收交通罚金的部门是地方税务局而不是交管局。因此,法国绝对不存在交通警因多开罚单而拿奖金的现象。

  法国交通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立法细而执法粗”。一般来说,只要违章不是很明显,只要没有严重影响交通,交管部门一般不会向轻微违章者寄罚单,但罚单一旦寄出则必须收到效果。 

  与“电子警察”一样,人性化管理也是巴黎民众对民警的要求。巴黎因为车辆过度密集,街道又狭小,因此非常容易形成堵塞。对此,警察逐渐形成了“两不罚共识”———轻微违章但不影响交通者不罚,交通高峰期尽量不罚。如果是出于合理行车的原因,没有人会因为压实线或红灯前停车越过停止线而受罚。

  警察们认为,巴黎道路情况复杂,即使是熟知道路情况的警察都可能犯错误,何况普通百姓。此外,巴黎街道狭窄,遇有违章停车、修路等特殊情况,压实线或走公交车道等违章行驶则是在所难免。因此,在可以不罚款的时候罚款,无异于制造交通堵塞。巴黎警察只对两种情况“罚你没商量”———一是严重超速,二是违章停车,前者通常是恶性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后者则是路面堵塞的重要因素。

  当然,警察执法宽松并没有导致巴黎人乱开车。为了人身安全和避免多交保险金,法国人开车大多极守规矩。

  英国:“电子眼”举措收效良好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就引入“电子眼”设施,力图通过使用“电子眼”改变驾车者的不良驾驶行为,限制车速,杜绝闯红灯现象,从而减少事故伤亡。2000年,英国将“电子眼”推广到全国,并允许将超速得来的罚款用于支付监测、执法等开支。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这一举措取得良好效果。

  在英国,人们把监控超速和闯红灯的“电子眼”统称为“安全摄像机”。英国在道路上共安装了6000台测速相机,其中多数设在城市一级公路上。测速相机通常安装在高架上提醒车辆限速。英国的“电子眼”都安设在醒目地点,并配备统一的黄色标志。如果驾车人发现“电子眼”设在隐蔽处,可以向有关当局投诉。另外,根据英国交通部的规定,如果一个路段在过去3年中每公里发生了至少2次车祸,造成人员死亡或重伤,就可以采用移动“电子眼”实行监测。

  2003年,英国交通部对“电子眼”运作3年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取得了以下良好效果:一、“电子眼”使车速明显降低。在新安设“电子眼”的路段,超速行为减少了32%,在安设“电子眼”的固定路段,超速行为减少了71%;在移动“电子眼”监测路段,超速行为减少了28%。二、伤亡事故减少了40%。每年因超速而死亡和受重伤的人数减少了870人,轻伤人数减少了4000多。以2003年为例,英国全国死于高速公路事故与郊区公路事故者共有2074人,比过去有所减少。

  新加坡:“电子警察”无处不在交通管理井然有序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国家,拥有约80万辆机动车,其中约50万辆为私家车。在这样一个岛国城市里,交通路口很难看到交警的身影,但交通十分顺畅。即使在最繁忙的时间和地段,汽车也能以50公里左右的时速行驶。

  新加坡很少发生交通堵塞主要得益于遍布大街小巷、十字路口和主要公路干线的24小时值勤的“电子警察”。正是它们的“火眼金睛”,使狮城的交通井然有序。新加坡的“电子警察”是指交管部门在交通路口、公路交通干线及停车场等重要地方安装的电子监测系统和道路电子收费系统(ERP)。

  新加坡交管部门安装电子监测系统的目的是保障交通网络的通畅。交通控制中心通过高速公路上布设的摄像机传来的信号在屏幕上监视公路交通情况,及时指挥交通应急分队前往清除故障和疏导交通。此外,这些信息还会出现在高速公路的显示设备上,向司机提供实时警告,帮助他们选择顺畅的行车路线。

  此外,为了控制高速公路、市区或其他繁忙地段的车流量,新加坡在1998年还开始在全岛设立了道路电子收费系统。在新加坡注册的汽车和摩托车无须再购买行车证,而是在汽车里安装上电子阅卡器。只要将现金智能卡插入阅卡器中,汽车在驶过电子闸门的瞬间,门上的无线电信号就会从智能卡中扣除应交的费用。车主可通过设在银行、指定商店或加油站的机器往卡里加钱。如果忘记将卡插在阅卡器中或卡里钱不够,不但阅卡器会发出信号提醒,具有自动识别功能的电子闸门还会记录下汽车违规的地点和时间,车主不久后便会收到一张罚款单。目前,电子收费系统也开始大量被引入新加坡的各个停车场。 

  道路电子收费系统的最大好处是可根据不同地段、时间和车辆实施不同的收费标准,灵活收费。交通繁忙时,公路的使用费就会高一些,占用路面较多的大型车辆因降低车流量和车速也会被征收较高的使用费。像新加坡最为著名的商业街乌节路,由于近来车辆太多,政府就曾设想增收通行费用,减少汽车流量。

  在有些路段,交警还增添了新型便携式数码摄像机,加大对超速驾驶的治理。

  在新加坡,只要电子眼记录下了违章车辆和司机,执法起来可谓六亲不认,罚你没商量。交通违规者除了要交罚款外,还可能面临被吊销驾照甚至坐牢的处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