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广东召开“证照分离”改革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全国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动员培训会要求,通报“证照分离”等商事制度改革工作情况,部署相关工作。

  2016年,广东自贸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2018年改革事项拓展为106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试点范围扩大到四类国家级功能区。2019年,我省率先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地域、事项“两个全覆盖”。去年以来,全省共办理相关业务近220.6万件,办理时间压缩83.4%,跑动次数压减98.1%,惠及企业超过51.7万户,“证照分离”改革成效明显。

  会议指出,“证照分离”改革既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延续和深化,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意义重大,“证照分离”改革工作进入全新阶段,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进一步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让企业进入市场后能够便利地进入行业,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市场活力。

  会议明确,自2021年7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将中央设定的52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我省设定的4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范围,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同时,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将24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从优化审批服务改为告知承诺。

  会议强调,一要进一步规范审批权力,严格落实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让企业明明白白知道涉企经营许可有什么、如何办;二要切实简化准入审批,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扩大告知承诺制范围;三要建立健全备案制度,严格规范备案管理,防止变相审批;四要优化审批服务,坚决清理不必要的许可条件,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五要加快推进“一照通行”改革,实现多业态经营涉及的多项许可事项与营业执照一次申请、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切实提升服务效能。

  广州、深圳、佛山市市政府负责同志介绍了前期改革情况。省政府办公厅,省市场监管局、司法厅负责同志;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组全体成员;“证照分离”改革省级有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处室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地市在各分会场参加会议。

  6月29日,南方日报A18版刊登《改革再深入 活力再激发 全省“证照分离”改革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广州召开》一文,全文如下。

  开展“证照分离”改革,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对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要求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对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按照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其中直接取消审批68项,审批改为备案15项,实行告知承诺37项,优化审批服务403项。在这个基础上,自贸区增加试点取消审批14项,审批改为备案15项,实行告知承诺40项。

  6月28日,全省“证照分离”改革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7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将中央层面设定的52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我省设定的4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将24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从优化审批服务改为告知承诺,力争2022年底前建立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大幅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

  减法 让企业更轻松推动涉企审批事项“进四扇门”分类改革

  “证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证照分离”改革就是要让企业既能进市场的“大门”,也能进行业的“小门”。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就是要进一步精简和优化涉企的经营许可,将市场主体从办证多、办证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企业负担做“减法”,让他们轻装上阵,投资兴业,以此来推动经济稳中加固、稳中向好。

  “证照分离”改革是在如何解决“准营难”背景下开展试点的,涉及的改革事项和部门众多,全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共计523项,涵盖了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381个行业小类中的30%,涉及46个国务院相关部门。

  这次深化改革,我省参照《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的做法,编制了广东版清单、广东自贸试验区版清单这两张清单。广东版清单涵盖52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是全覆盖清单,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实施。自贸试验区版清单则涵盖69项改革事项,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田作用,改革力度更大,在自贸试验区及其所在市辖区的其他区域执行。

  “清单之外不得违规限制企业经营。”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称,按照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清单之外一律不得限制企业进入相关行业开展经营,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依法开展经营。

  此次改革按照“进四扇门”(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进一步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

  直接取消审批,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开展经营。从7月1日开始,直接取消审批的事项停止实施,并严禁将其转移至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变相实施。

  以设立典当企业为例,改革前设立典当企业需要办理两项许可,一项是公安机关实施的“典当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另一项是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实施的“设立典当行及分支机构审批”。为解决重复审批的问题,这次取消了公安机关实施的“典当业特种行业许可证核发”,取消审批后公安机关继续实施监管。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要将典当企业的信息推送至公安机关,公安机关据此将典当企业纳入监管范围,实施有效监管。

  审批改为备案,为防止以备案之名行许可之实,原则上要实行事后备案,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开展经营;确需事前备案的,企业完成备案手续即可开展经营。有关主管部门将公布企业进行备案需要提供的材料要求。

  实行告知承诺,政府部门必须完整、准确、一次性地告知企业,开展经营需要哪些条件,办证后将如何开展监管,违反承诺将承担哪些后果等,还要求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列出可量化可操作、不含兜底条款的经营许可条件,明确监管规则和违反承诺后果,一次性告知企业。

  企业也承担自行检查的义务。根据政府部门的告知内容,企业要自行检查能否达到规定的经营条件,再郑重地作出承诺。企业自愿作出承诺并按要求提交材料的,要当场作出审批决定。

  优化审批服务,逐项明确下放审批权限、精简许可条件和审批材料、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审批时限、取消或者延长许可证件有效期限、取消数量限制或者合理放宽数量限制等优化审批的举措。

  本次改革还积极鼓励各地、各部门在权限范围内采取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

  “一个是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允许范围内,对中央层面设定、地方层面实施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决定采取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另一个是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允许范围内,将自贸试验区版清单规定由地方层面实施的改革举措,在本地区更大地域范围内实施。

  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再到“多证合一”,再到“证照分离”,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本次会议部署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工作,广东将坚持以企业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行业准入管理深刻变革。

  加法 让监管更精准“大数据+人工智能”提高监管靶向性

  放权不等于“甩手不管”。这次改革强调“减”权不减监管责任,在“放”的同时给监管做“加法”,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便利让给企业,突出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让监管更精准。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明确监管主责部门,加强监管协同,杜绝监管真空。

  对直接取消审批的事项,按照“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原许可实施部门仍然对相关行业或领域承担监管责任。相关企业登记注册后,市场监管部门向有关主管部门推送信息,有关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新设企业情况,将其纳入监管范围,依法实施监管。

  对审批改为备案的事项,备案机关要及时将相关企业纳入监管范围,依法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对备案事项的监管和法律责任制度,对企业违反规定不备案、逾期备案或者备案材料弄虚作假的情形,可以依法设定法律责任。

  对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重点对企业履行承诺情况进行检查。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称,“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地区,由同级人民政府按照机构改革有关方案明确监管职责。既依托企业信用,也影响企业信用。在监管过程中,重点对企业履行承诺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反承诺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未履行承诺的依法撤销相关许可,构成违法的依法予以处罚,并将失信违法行为记入企业信用记录,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

  “证照分离”改革使政府把更多精力从关注事前审批转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通过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实现智慧监管。使监管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

  本次改革还提出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高监管靶向性。探索构建监管风险预警模型,自动判别企业风险状况,将有限的监管资源精准投入重点领域、重点对象。建立监管大数据资源库,关联整合日常监管、行政处罚、司法判决等相关信息,“一企一档”记于企业名下,梳理违法失信行为特征,建立高风险企业前导指标。

  广东还将探索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加快推进省域“一网统管”,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信用监管基础性作用,建立企业信用与自然人信用挂钩机制,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对严重违法责任企业及相关人员实行行业禁入制度。

  管得住,才能放得开。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降低准入准营门槛守牢安全底线,实现放管结合、放管并重。会议还提出,各监管部门要细化具体监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健全政府主导、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监管格局。

  乘法 让服务更优化更大力度提升涉企审批服务水平

  门槛低了,监管严了,服务也要跟上。“证照分离”改革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44个省有关部门,改革事项多达500多项,涉及各行各业,关乎几百万企业的切身利益,必须要强化统筹实施,以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

  改革强调要在优化服务方面做“乘法”,更加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

  “对于优化审批服务的事项,这些举措都要逐项落到实处。对于下放审批权限的事项,原许可实施机关不是‘一放了之’,而会在健全审批标准和规则的基础上,加强业务指导和审批人员培训,指导下级实施机关也制订审批工作规则,开发完善审批业务系统,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确保‘放得下去、接得住、管得好’。”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6月初,广东统筹推进“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将企业多业态经营需要办理的多项许可改为按需组合一次申办、智能导引一表申请、并联审批一键分办、证照信息一码展示,优化审批服务。2021年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地开展试点,2022年在全省复制推广,到2023年实现高频事项“一照通行”全覆盖。“这正是强化改革系统集成配套,让企业办事更省心的具体举措。”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推行市场主体营业执照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方面,前期市场监管总局已经编制完成了经营范围规范目录,广东已全面实施。“一般经营范围”目录内的行业企业领取营业执照即可开展经营;“许可经营范围”目录内行业企业除领取营业执照外,还必须办理相关许可证。

  企业超经营范围开展非许可类经营活动的,市场监管部门不予处罚。有关部门不得以企业登记的经营范围为由,如未载明许可经营项目、未使用特定表述等,限制其办理涉企经营许可或者其他政务服务业务。

  “改革前,一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的主管部门,要求企业申办许可证前,先去变更营业执照、增加相应的经营范围,企业为此要跑两个部门。改革后,企业可以直接去主管部门申办许可证,减去了一道办事环节。”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说。

  这次改革还对涉企证照的电子化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同时,还对电子化证照的归集、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实现涉企证照电子化,让企业普遍实现电子亮照亮证,既能减轻企业办事负担,又能提升监管效能。

  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企业已率先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在广州,6月11日起,全面推行商事登记和食品药品医疗器材审批事项“证照联办”“跨省通办”,以后异地办事更方便。

  在深圳,日前,深圳作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地方获得国务院激励,这也是我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连续三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在佛山,开展“一照通行”改革以来,实现少跑腿、少审批、少挂证,申请人提交材料数量压缩50%,总审批用时压缩85%。如,开办酒店及旅馆,改革前企业先后到市场监管、公安等7个审批部门办理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旅馆业特种行业许可等9个证照,改革后只需到服务窗口一次性申办,领取一张加载涉企许可信息的“一照通行”营业执照即可经营。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438.6万户,约占全国1/10;企业639.6万户,约占全国1/7;外商投资企业17.6万户,约占全国1/4。“十三五”时期累计净增各类市场主体600万户,我省市场主体总量、企业户数、私营企业户数、外商投资企业户数等指标持续稳居全国第一,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更多精彩,请关注“官方微信”

qrcode_for_gh_3fb56a5f9578_258.jpg  

qrcode_for_gh_d37d7c6bd5cb_258.jpg

 关于国脉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政务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企业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

责任编辑:wuwe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