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根据中国政府网报道,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安排进一步明确,会议提出,确保年底前做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同时,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点,市场主体可登记多个经营场所。
此外,在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落实财政金融纾困政策作了进一步部署,具体措施包括:围绕便利企业生产经营、扩大对外开放、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等,取消49项有重复审批情况的行政许可事项,将4项审批下放至省级部门,对其中需要修改法律的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法后施行。坚持放管结合、并重推进。有关部门取消和下放审批的同时,要担负好事中事后监管责任,依法查处假冒伪劣等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任启明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放宽企业设立门槛,简化企业设立程序,是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商事制度改革所确定的核心目标,经历了三证合一、证照分离、简化设立程序、优化设立流程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也将企业开设的成本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对此,上海、北京两地率先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极大的提升了我国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的成绩,2019年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我国的营商环境排名继2018年大幅提升32名次后,再度跃升15位,位居全球第31位。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经过地方试点,决定在2020年前实现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4个工作日以内或者更少。本次国务院常委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工作目标与安排,显示出党中央与国务院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 任启明如是说。
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便于监管
任企明介绍,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可以进一步缩短企业开办的时间、降低企业开办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企业设立的“一网通办”,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开办审批的监督与监管力度。
对于开展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试点,市场主体可登记多个经营场所的意义,任启明解释,市场主体的住所,主要针对的是企业法人的设立。企业法人的住所是我国商事登记中的必要登记事项,传统上,具有确立企业法人诉讼管辖、市场监管管辖权限等意义。但是随着企业跨区域经营及在线化经营,企业法人往往在住所地外也同时从事经营活动,在传统上,这往往需要企业在非住所地的经营场所设立分支机构并领取营业执照。将住所地与企业经营地分离,并允许企业登记多个经营场所,便利了企业跨领域经营,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允许企业登记多个经营场所,有利于获取企业经营数据,做到更为精准的监管。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企业经营的隐形壁垒
任启明认为,在优化企业开办的举措中,未来可能还会有持续的改革。如在企业设立全程网上办理后,针对需要获得许可才能够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也应当进一步推行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基础上的市场准入的“一网通办”;同时,配合企业设立中的有关环节,如银行开户、刻制公章等,也有赖于政府基础数据的进一步开放,实现这些环节的网上办理,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市场准入成本,缩短市场准入的期限,简化市场准入程序。
同样,在经营场所问题上,也应当关注在线经营的企业,尤其是在线经营的小微企业,以在线地址作为经营场所的登记问题,保证在线经营场所登记的统一适用性。此外,针对企业住所地的改革,尤其是在线经营企业等可以在非商业地址上设立,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标准,统一适用规则。
在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一步要求围绕便利企业生产经营,扩大对外开放,支付农业农村发展等,取消相关重复审批事项,下放部分审批事项,如取消49项有重复审批的审批情况的行政许可事项,及将其中4项下放至省级部门。
对此,任启明表示,这是不断放开市场准入的体现,目的是为让企业能够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下展开经营。
他介绍,放开市场准入一直是“放管服”改革的重点,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若干决定》中提出的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核心要义。在党的十八大之后,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55号文,开始探索我国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2018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正式发布,实现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相比于试点版压缩53%的目标,而2019年《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则进一步压缩事项比例达17%。这些举措,都旨在建立更为开放的市场准入机制。
任启明认为,在确立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同时,有关部门也会围绕这一主题,进一步开展破除企业“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的行动,消除企业经营的隐形壁垒,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建议落实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尊重市场规律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指出,有关部门取消和下放审批的同时,要担负好事中事后监管责任。
对此,任启明表示,简化企业设立,减少准入审批,放宽市场准入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并非不对市场进行监管。在实践中,市场监管部门也在不断探索以数据为基础,以信用为工具的新型市场治理方式,通过数字政府的建设,不断提升市场监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此外,在实践中,针对制度供给侧的探索也有很多,如企业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及信用惩戒机制的探索、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探索等。这些市场监管方式与市场监管机制的改革与探索,都是围绕着放宽市场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展开的。
“当然,围绕营商环境的优化,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改革中,也应当以尊重市场规律,培育新业态新领域,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 任启明认为,应当进一步落实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实现有力同时有效的市场综合治理。
附1:国脉“一网通办”核心支撑系统(GDBOS),助力数字政府建设
数字政府2.0操作系统、政务数据体系2.0基础标配、政务服务一体化升级方案。又名“政府数据业务操作系统”(GDBOS), 是基于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各地实践经验、数据体系理论、微服务技术架构,围绕“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融合一体思路,为各地数字政府升级而量身打造的一套作业平台。运用数据体系、标准治理、业务再造、组织进化等工具和方式,可从结构、标准、模块架构上对当前政务服务平台体系进行优化、重组和升级。有效适配部委、省、市、县(区)不同层次需求,支撑数据整合共享、政务流程再造和服务模式升级,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夯实数字政府基础,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依托"产品+数据+标准"框架,构建"标准支撑、数据体系、业务再造、数据治理、管理赋能"五大体系,无缝衔接既有业务系统,有效驱动政务服务整体运作:①落脚在“办成”,把政务数据归集到一个功能性平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事项;②综合提升政府政务服务、数据整合与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与智慧组织进化。
附2:国脉政策通(又名“国脉一体化惠企政策服务平台”),是对标中央关于“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易于知晓、一站办理”要求,打通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帮手级产品。以“惠企政策精准送、补贴申报一次办”为核心,提供政策“发布、汇聚、查看、送达、办理、督查、评价”全套解决方案。基于市场主体、民生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从最小颗粒化、数源标准化、数据共享化、组织协同化、业务融合化五个方面着手打造,实现群众与企业真正“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依托政策红利更好发展。截至目前,该系统已于深圳市、杭州市、佛山市、浦东新区、南山区等地应用,获企业群众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