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三开始,佛山市南海区7个镇街和罗村社会管理处的镇长、主任先后上线和网友进行“微访谈”;今天,南海区区长郑灿儒也将上线与网友交流,还将首次增加微信直播。这种在外界看来仍算比较新鲜的政民交流互动方式,在过去两年的南海已习以为常。
凭借自身信息化建设基础,南海数年前就已着手将网络打造为群众表达诉求、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如今,与不少地区仅把微博、微信等作为一种超潮流的政民沟通工具相比,南海已把信息化的技术和理念“提炼萃取”出来,用以倒逼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重新打造政府办事流程,探索出网络问政、网络行政、网络监督“三网融合”的政府服务新格局,并以此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践行群众路线。
搭建问政渠道畅民声达民意
对于南海区的各位镇长而言,“微访谈”的时间只有一个半小时;不过,对于南海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沈善科来说,一个星期前第一场南海东部三镇街的“微访谈”到现在还没结束。
“访谈中,镇长能现场回答的问题毕竟有限,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还等着我们去梳理和分发。”沈善科说。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天下午2点,“微访谈”共计收到网友提问1804条。尽管延长了10分钟,三位镇街主政官挑选回答了36个问题,但剩下的更多问题并没有被“无视”,而是全部转给南海网络问政的后台—南海区政务服务中心处理。
每次“微访谈”后,包括沈善科在内的10数名工作人员须将未答复的问题收纳到南海民声热线服务平台,然后分发给相应的镇街,由镇街调查核实后答复提问人。
截至10月25日,经梳理,相关部门已将前两场“微访谈”的问题和意见归纳汇总为1832条,南海区政务服务中心将督促镇街落实相关工作,及时作出回复,其中有331条问题已办结完毕,1501条问题正在办理中。
本次“微访谈”活动其实是南海网络问政的一种集中呈现。南海目前已通过政务微博、微信、政务热线、网络发言平台等途径,搭建起政民双向沟通的桥梁。
其中,“南海微力”定位为南海政务服务中心的政务微博。微博管理团队实行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市民有咨询、投诉等事项时,不必亲自跑腿,只要刷微博@“南海微力”即可远程“搞掂”。其“粉丝”已从年初的10万发展到目前的近50万。
“南海民声”服务热线平台(81812345热线呼叫中心)今年2月1日正式开通启用,由82个成员单位组成,可快速处理群众在政务和公共服务方面非常紧急的咨询、求助、投诉、建议等。
全程监督确保诉求不“烂尾”
收集群众的诉求需求只是开始,解决问题才是根本。在网络问政渠道逐步畅通的同时,南海如何确保群众的诉求有回应、能解决?
“所谓网络问政、网络行政,就是将群众的咨询、投诉和办事申请从受理到答复或办结的全部流程放上网,让办事的各个步骤都公开透明。在此基础上再建立网络监督机制,方便监督和考核。”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认为,“网络问政+网络行政+网络监督”的“三网融合”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完整的问政、行政、咨询、行政监督的网络,并使得问政和行政的流程形成一个从群众出发、到群众结束的“回路”。
例如,一个市民发现道路上的沙井盖缺失,按照以往的办事流程,他向市政部门反映情况后,没有人知道市政部门是否真正去解决问题。而在“三网融合”的南海,市民通过微博、电话等途径反映情况后,问题会被录入南海民声热线服务平台,不仅市政部门知道,纪委监察部门也同时介入,而且规定了解决问题的时限;市政部门解决问题后,要反馈给市民,若无法在规定时限内解决,还将被纪委问责。
笔者在现场看到,不论是从微博、网站,还是电话等渠道收集到的咨询、投诉,全部被集中登记到该平台,然后派遣给相应的职能部门,倒计时同时启动。
按流程规定,涉及咨询类的答复,限1个工作日完成;涉及办理类的,初步限5个工作日完成。当倒计时到3小时还未收到部门答复时,该事项开头的圆点会由绿色转为黄色,系统自动发短信提醒责任部门;如果超时未答复,圆点变为红色,针对责任部门的问责机制将启动。这些考核将与职能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相挂钩。
在这种“回路”流程中,群众投诉、办事不再“蒙查查”。
据统计,截至2013年9月底,南海民声服务热线、@南海微力及网上信访等收到有效诉求共计7614件,按时办结率达95.76%,群众来电满意率达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