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的一则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纪委和监察部举报网站自9月2日正式运行以来,20天举报量日均超过760件。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纪检监察的高度信任,也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参与网络反腐不断高涨的热情。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利用好网络平台,既可以事事、时时、处处监督权力运行,促进官员秉公用权,约束言行,也可以让领导干部倾听民声、把握民意,及时纠偏改错,意义不可小觑。
但网络反腐也不是灵丹妙药,近来发生的网络乱象尤其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一是网络谣言四起,影响非常恶劣。这些谣言,利用人们的反腐愿望,或者肆意攻击、诬陷诽谤他人,或者借以敲诈勒索、谋取私利。如相继被抓的网络“秦火火”、“立二拆四”、薛蛮子、周禄宝、傅学胜、格祺伟等人,蓄意制造传播谣言及低俗媚俗信息,恶意侵害他人名誉,非法牟取利益;二是蓄意扩大影响,制造虚假舆论。境外反华势力、五毒势力(台藏疆独、民运、轮子)和境内推墙势力打着反腐旗号,通过假粉丝、假认证、假内容、假转发、假评论,人为恶意操控,大肆攻击党和政府、国家体制,煽动社会动乱、暴力对抗,妄图唱衰中国,造成虚假舆论一呼百应假象,让人民群众丧失反腐信心,丧失“中国梦”,丧失理想信念;三是煽动“网络暴力”,侵犯他人隐私。一些人利用“网络反腐”真假难辨的特点,通过制造“花边信息”满足偷窥欲望,通过“人肉搜索”揭发他人隐私,通过假公济私打击政商对手。
种种情况表明,如果我们不牢牢掌握“网络反腐”的舆论主动权,让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利用,“网络反腐”的积极成果极有可能被无情吞噬,“网络反腐”极有可能转化为“网络反府”。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反腐舆情,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将网络反腐功能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
完善网络反腐机制。为避免充当“救火队员”的尴尬角色,县级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应成立网络反腐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宣传机关、网络管理等多个部门,负责领导网络反腐,引导舆论方向,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开展日常网络反腐舆情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工作。加强对网络反腐舆情综合管理,一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集网络反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行舆情研判,分析原因,核实问题,制定每一阶段工作重点。二要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各成员单位要及时向领导小组报送反腐信息,成员之间实现互联互通,使得单个的反腐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综合,从而确保处置时效和效果。三要建立联合发布制度。对于网络反腐的调查情况、处置过程、处理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和有关媒体公布,消除公众的误解,避免谣言的产生。
加强反腐网站建设。在完善机制的同时,要扬长避短、兴利除弊,着力抓好各级纪检监察网站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反腐倡廉的互动载体和申诉平台。首先要建设一支思想坚定、精通网络、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党政理论和廉政知识的纪检网站工作队伍,随时解答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公众理性表达意见、建议;其次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将网站建成纪检监察部门的“第二张脸”。精心设计网站页面,纪体现纪检监察自身的独特风格;科学合理编排栏目,既可覆盖全面,又能突出重点;加强内容审核,在原则问题、是非问题上不含糊,不暧昧。再次受理举报投诉,使之成为“出水口”。当前,官商勾结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比较突出,群众反响十分强烈,纪检监察网站要积极顺应民意,积极受理各类举报投诉,畅通诉求渠道,纾解群众不满情绪。同时,加大查办力度,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维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规范反腐网情处置。实现网络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力量的有机结合,必须规范网络反腐舆情管理。预备要充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根据网络反腐的现状和特点,按照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等级,分门别类建立相应的处理预案。核实要认真,对网络关注度较高的反腐信息尤其是实名举报的情况,要调集力量做好核实工作,这是解决网络反腐的重中之重。要全方位了解事件全貌,既不能以偏概全,偏听偏信,捕风捉影,冤枉好人,也不能不明就里,糊里糊涂,对网络反腐舆情置若罔闻。处理要及时。第一时间收集整理网络涉纪涉腐信息,第一时间核实情况,对特别重大事件、重大舆论动向,要及时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确保反腐网情处理在第一时间启动,以掌握主动权,不断增强反腐网络的公信力、战斗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