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各项行政审批过程和结果怎样,“三公”经费究竟花了多少,保障性住房都分给了哪些人……这些政府信息,不仅社会高度关注,而且牵涉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

  7月18日,新一轮中央部门年度决算信息公开大幕拉开。截至21时,有80多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年度决算,相比往年,公开的速度更快,内容更全面、清晰、易读。这是巨大的进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5年来,从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到网络、微博问政的方兴未艾,既让政府信息越来越走近百姓,又通过公众和社会力量的介入,形成了规范权力运行的倒逼机制。虽然政府信息公开的进展有目共睹,但也应看到,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在提升,期望也在提高——既要“看得见”,更要“看得懂”;既做接受者,更要做参与者;既看政府公布的,更想看自己关心的。面对新的需求和期待,政府信息公开不仅要在公开信息数量上继续加大力度,更需要提升信息质量,给公众提供更准确、更实用的信息。用政府信息公开的“升级版”,让我们致力打造的廉洁政府在一个更加阳光透明的环境中运行。

  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这是政府适应自媒体高度发达、各项工作赢得主动的现实之需。早在今年3月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政务公开时就强调指出,当前我国微博的用户有数以亿计,有些政府信息不及时公开,社会上就议论纷纷,甚至无端猜测,给政府工作造成被动。“与其如此,还不如我们主动及时地公开,向群众‘说真话、交实底’!”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对政府信息公开作出部署。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的安排看,公开行政审批等信息、新增116个城市公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推进征地拆迁信息公开,丰富了公开内容;既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也督促市县级政府加快晒“三公”,深化了公开进程;用好报刊等传统媒体搞公开的同时,积极发挥网站、政务微博等新媒体作用,则拓展了公开渠道。专家对此指出,政府信息公开的深入推进,需要先进技术条件,需要有力制度保障,也离不开追求政治清明的思想观念。

  随着信息公开的内容越来越多、面越来越广,舆论随之会将关注点转向信息的质量,而政府决策的产生过程,显然是政府信息质量的突出部分。目前政府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已掌握全社会信息总量的大约80%,这些信息比一般信息更有价值,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水平。因此,加强对信息的整合、共享与利用已经成为新时期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而如何用好大数据相关技术,则成为打造政府信息公开“升级版”的关键抓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