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南京等地的“电视问政”,推动了行政效能的提高,引发多地学习热潮。然而,随着“电视问政”受关注程度不断提升以及官员们对于这一形式的更多认识,一些地方的“电视问政”悄然变味,不仅问责和解决问题的作用有所减弱,甚至还成为一些官员“炫绩”的阵地。

  播出方式:直播变录播

  一度,官员坐在直播镜头前面对各种尖锐的问题“汗流浃背”“如坐针毡”的场景,成为“电视问政”的标志性画面,也让很多民众大呼“真实、过瘾”。如今,在不少地方,官员们因为“压力山大”不敢接受直播,而以录播节目取代。

  “部门领导都认为‘电视问政’压力太大,尤其是问政时排名靠后的部门领导压力更大,所以一直是录播,不敢直播。”湖北省的一名区委宣传部长告诉记者,这个区也在开展“电视问政”,因为担心领导干部在电视前尴尬,一年只搞一次,而且用录播取代直播。

  记者了解到,湖北荆州、河南郑州、宁夏银川、江苏苏州、安徽芜湖以及湖南宜章县等虽开办“电视问政”栏目,但均没采取直播的方式。甚至在全国“电视问政”栏目中很有名气、且取得较好效果的湖南郴州和湖北襄阳,也没有采取直播方式。

  不少专家认为,直播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但一定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从目前取得良好效果和社会反响的“电视问政”节目看,只有通过直播让干部流汗,才能取得实效。

  播出效果:强化表扬弱化监督

  “电视问政”之所以广受关注并备受好评,是因为这类节目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敢问、真问、追问,对问题有监督、对工作有促进。然而,一些地方的“电视问政”监督功能不断弱化,原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悄然变味为“表扬与自我表扬”。

  一名区级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批评多了让台上的领导坐不住,所以问政节目不能搞成纯批评的,也要表扬。”正因为多地干部有这种想法,很多“电视问政”栏目强化表扬、弱化监督,甚至成了地方领导炫耀政绩的平台。

  湖北一个地级市的一名干部向记者透露,当地“电视问政”第一期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第二期反映“发展环境”。节目播出后反响巨大,群众热情高涨,但突然被纪委叫停,“我们现在搞‘理性问政’,主要是怕领导面子上过不去。”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中部一地级市的一期“电视问政”节目中,市发改委党组书记当场读稿子,其他几名政府官员也是宣读材料。被问政官员讲政绩摆官样,群众评委也不敢表态,两名现场群众有反对意见,也只是稍稍晃了一下“NO”的牌子,都不敢高高举起。

  播出内容:敏感内容被删除

  2012年8月,中部某市为落实责任、强农惠农,搞了声势浩大的“电视问政”电视网络直播节目。

  然而,记者日前在其电视台官网上,已找不到跟“电视问政”有关的字眼或视频,在这个市的政府官网上也未见相关内容。记者登录许多开办“电视问政”的地方政府和电视台的官网,发现不少“电视问政”的视频被“涂粉”,一些尖锐的问政内容被删节,一些视频干脆被删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