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集中清理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三类信息,关闭了一批造谣传谣的微博客账号和网站,查处了一批利用互联网制造和故意传播谣言人员,这是维护网络传播秩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及时之举。
网络时代信息扩散十分迅速,从2005年博客开始普及,谣言传播的“杀伤力”显著上升。从博客到微博,一些个人账号的传播范围、社会影响不断增大。 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打击网络谣言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
比如“4·20”四川雅安地震给当地带来巨大灾难,就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之时,有人却在网络制造谣言,出现了“大陆要求台湾红十字会先捐500万”等十多种谣言,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还有“抢盐风波”、“京温商城某女孩遭强奸”等谣言,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也让个人隐私信息面临泄露的风险。“买了房子还没等装修,中介的短信就一个接着一个发了过来”、“前脚在银行留下电话,没等回家,卖基金的广告短信就找上门了”……这些“莫名其妙”的信息,在令人厌烦之余又感到一种不安全。
谣言是社会公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同仇敌忾,达成零容忍的共识。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做到文明上网、理性发言,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给造谣者兴风作浪、蛊惑人心的平台和机会。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使互联网信息相关的法律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规定相衔接,完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遏制网络谣言的滋生与传播。进一步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在互联网上倡导诚信意识。
此外,治理打击网络谣言,还要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效运转起来,让信息公开的速度超过谣言传播的速度,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信息”下,形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