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智慧银川”建设,是宁夏银川市委、市政府站在新起点,抢抓发展先机,谋划银川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徐广国书记在银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运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让科技引领生活,使城市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更人性化,打造‘智慧银川’”,标志着银川市智慧城市项目正式启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到2020年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这为银川市以“智慧银川”建设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强大支撑。
高起点谋划“智慧银川”建设
“办事出行‘一卡通’、居家生活‘一键通’、学习工作‘一网通’、在线服务‘一点通’”、建立符合“智慧银川”建设发展的标准体系,最终在十年建设周期中实现“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十大任务”的“智慧银川”建设目标。2012年11月编制的《“智慧银川”建设与发展十年规划》,为人们描绘出一幅美妙的生活图景。
“一个平台”指“智慧银川”政务资源共享平台;政务信息资源,尤其是人口、法人、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四大基础信息资源,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各部门创新社会管理与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核心资源,共享需求最为旺盛。推进和加强政务信息共享,可以实现各区县、各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共享交换和协同应用,形成全市统一规范的政务信息资源应用模式,大幅降低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的形成,对“智慧银川”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两个中心”指“智慧银川”数据中心(含云计算中心)和指挥中心;数据中心和指挥中心像人脑的两个半球,一个负责计算,一个负责指挥。确保城市信息的优质高效传递和信息网络的无缝连接;确保各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信息的安全与可靠,从而实现城市资源信息的共享和城市管理的有效执行。
“十大任务”指围绕“两个适宜”重点建设智慧政务、平安银川、食品安全、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社会化服务等相关系统。第一阶段建设“智慧交通”、“智慧旅游”两个工程,从而推广到其它行业应用。
“行动纲要”吹响“智慧银川”建设的冲锋号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23亿元,比“十五”累计646亿元翻了一番半;3G移动通信网络已覆盖全区所有县以上城市和乡镇,100%的行政村依靠村委会建设了信息服务站;80%的大型企业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客户关系网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信息技术,90%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局域网;银川市电子政务平台建成,市、县(区)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形成;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面启动;银川市成为国家“3网融合”试点城市……这些都为加快全市信息化建设,推动“智慧银川”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极具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银川市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发布。《纲要》提出,到2015年底,银川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相关产业国内可比的良好局面。具体体现在:
无线宽带城市基本建成。光纤到户、无线宽带覆盖城镇化地区,实现百兆接入能力全覆盖,新建小区家庭接入带宽达到20Mbps,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多热点的无线宽带网络,提供随时随地按需接入的宽带服务。
城市智能化效能初步显现。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初见成效,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和便捷普遍提高,基本形成公共服务个性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政府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智能化的应用格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云计算、物联网、软件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软件产品和较强实力的本地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和集成商、专业咨询与外包服务队伍。《纲要》的正式发布,吹响了“智慧银川”建设的冲锋号,开启了银川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