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日报讯 通过门户网站或服务接口进入“天地图—益阳”,普通公众就可以方便地浏览全市地形、影像和地势数据,进行地图定位搜索,以及距离和面积的量算,了解景点和天气情况。记者日前从市国土资源局了解到,去年12月通过国家级验收的数字益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将我市地理信息资源统筹开发利用推到了全省前列,在政府宏观决策、应急管理和社会公益服务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数字益阳地理空间框架是测绘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技术在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应用,是数字益阳建设的核心内容。2008年12月,我市继郴州之后成为湖南进入全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第二个试点城市,历时3年完成建设。目前,已搭建了“一库一平台”,即建成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并在房产管理、园林绿化、地籍管理等九个领域建成应用示范系统及推广系统。
一个框架装天文地理。数字益阳地理空间框架项目面向服务的产品数据包括地理实体数据、影像数据、电子地图数据和地名数据四种,从高山大湖到街道门楼,一点即在,包罗天文地理,明辨闾里人家。地理信息资源的丰富、集中和规范,为现代城市基于信息化的科学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对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优化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的相互关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数据应用上,先后为国家电网湖南GIS系统建设、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等重点项目提供了益阳市域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理信息数据,在工作提速提质的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
几行数据胜人力万千。以数字益阳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软件为例,利用数字益阳成果数据作为水利普查的工作底图,大大减少了底图判读和专题信息转绘的工作量,降低了外业调绘的工作难度,简化了工作流程,确保了全市县级水利普查工作的科学高效和保质保量完成,为全面摸清我市水利发展现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在服务民生上,我市建成了数字益阳地理灾害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地质灾害移动监测平台,可以随时随地知晓具体地点的灾害类型、发生诱因、危害级别和所处阶段,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管理,提高了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和抢险救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目前,我市已发布实施《“数字益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应用系统,拓展应用领域,向企业和市民开放。同时,以“数字益阳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基础,探索适合益阳数字化建设的模式和方法,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