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工业化正在加速推进,与此同时,以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渗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市经信委负责同志指出,德州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道路,以信息化改造提升工业化,并加速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现代服务业及各个领域的应用,引领德州未来发展。
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是中央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融合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市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纳入技术改造和创新重点,积极引导企业把信息化建设与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管理体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市制造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80%以上,40%以上的重点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ERP),流程型企业集散控制系统(DCS)应用率达到45%以上。
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服务业、政府管理、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如我市服务业企业90%以上接入了互联网;40%实施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信息系统,无线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卫星定位技术(GPS)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加大了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步伐。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政务网络,实现了跨部门的协同办公,80%以上的业务可以实现网上办理;农业农村信息化创新发展,禹城市被工信部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信息化试点。
但我们也应看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需要不断实践探索。当前,制约我市信息化发展有几个比较突出的因素,一是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信息化发展很不均衡;二是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信息化的作用、效果和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深;三是人才、资金缺乏,尤其是缺少领军型人才和骨干企业的带动;四是信息技术和企业业务结合不紧密,应用深度、广度和集成度较低。
准确把握信息化新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引领人类生产方式的新变革。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这种新趋势、新动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从我市情况来看,去年我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1.3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189.72亿元,已经步入工业化与信息化加速融合的工业化中期阶段。从区位和产业条件来分析,随着京沪高铁的开通,拉近了德州与北京、天津、上海、济南等大城市的直线距离,步入京津一小时经济圈,从而为德州吸引信息产业发展必需的人才、项目、资金创造了良好机遇。
去年,市委、市政府按照“集中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的思路,推出了“10+3”主导产业集群计划,将电子信息产业列入三大新兴产业,超前谋划,强力推进。现在,规模以上企业85家,并与浪潮、微软、中创等知名公司进行了密切接触,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禹城市被列为首批省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天衢工业园被评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
加速信息化全面融合
9月18日,市政府与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就“智慧德州”建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在今后5年内投资35亿元,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四网合一”为基础的智能型城市,居民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公众事业费用的查询及缴纳。
当今已经步入信息社会、数码时代,互联网、数码产品与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今后,我们应该彻底转变观念,积极抢抓新一轮信息化浪潮到来的历史机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政府管理、社会服务的全面融合,使德州踏上高速发展的“信息公路”。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向传统工业产业链各环节渗透,发展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的广泛融合,推动全市利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与农资流通和农村管理与社会服务领域扩散,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能力;积极实现信息化与服务业融合,建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信息数据库、应急物流信息化调度指挥工程等;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成政务资源高度整合,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运行稳定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