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公开制度作为对公共权力运行进行制约与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中国已经历20多年的发展,目前逐步完善了政务公开责任制度体系。近年来,一场“透明革命”逐渐在中国地方政府中展开,一些政府部门开始在“主动”上做文章,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从网络问政、电视问政、到大学生假期政府见习制度,凸显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务深化公开之理念,践行的是“透明亲民”的诺言。(据9月3日新华网)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迅猛发展、新媒体异军突起,民主政治发展、权利意识觉醒,整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对公众来说,知情诉求、参与诉求、监督诉求都比以往更为强烈,对政务公开的要求水涨船高。从近年来政府在政务公开所做的努力上看,无论是网络问政、电视问政,还是大学生假期政府见习制度,都凸显的是自上而下的政务深化公开之理念。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从“机密”和“敏感”信息的公开越来越多,都可以看出,政府很好地践行了“透明亲民”的承诺。

  政务公开有助于接受民众的监督,有助于政府更加廉洁高效的行政,由此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可以说,政务公开是腐败的天敌,各项政务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将从制度上最大程度避免权力寻租、暗箱操作,防止滋生腐败。因此,要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增强竞争软实力。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加强政府责任建设。要不断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加强服务政府建设。要大力促进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加强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问题,更要透明化。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进而提升公信力,进一步提高满意度。

  政务公开的目的就是促进规范操作,提高效能。因此,在政务公开的同时,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不能“一公了之”。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具体;又要做到让公众看得懂、用得上。一方面要加大政务评议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的责任追求,准确全面考核政务公开信息的真实性和是否符合规定,以及落实情况。另一方面要做好和群众的互动工作,积极耐心为群众释疑解惑,鼓励群众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群众批评和监督。建立起群众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政府与群众沟通的复合型载体,“一条龙”地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问题。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政务公开并非公开越多越好,也不是无限度、无原则地公开。要严守《保密法》规定应予以保密的各项国家机密,以及政府、干部、群众的秘密和隐私,应当在公开和保护秘密之间取得平衡。正所谓善用公开、则公信自立;不善公开,则公信自损。但总的来说,政府主动推进政务公开,从“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是一次巨大进步,对提高执政能力、提升执政效率、融洽干群关系,都有着重大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