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前,国内城市社区构成较单一,多以大型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职工聚居生活为特点,社区关系简单,社区结构稳定,存在于社区内的“社会网络”较为成熟,社区居民依托于企事业单位乐居。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的社区也逐渐被打破,老式社区内居民结构逐渐多样;同时新兴社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社区内居民构成复杂,关系纽带脆弱。原有“社会网络”已失去存在基础,而新型“社会网络”尚未建立稳定,表现为社区邻里关系淡薄甚至互不相识,弱势群体没有全部被关注到,居民日常服务需求日益增多而服务资源较少或服务信息不容易获得,以及社区存在的安全问题等。
以上问题是宏观社会建设概念在微观社区的映射,即社区建设问题。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吸引各方社会力量参与,整合利用好社会资源,向社区居民提供贴身贴心服务。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社区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信息化可以为社区和谐建设提供网络支持、数据采集存储支持、数据分析支持、协同工作支持、终端设施支持等。社区信息化不是社区和谐建设的决定性力量,但在具有鲜明信息化特征的时代,社区信息化将为社区和谐建设提供重要的辅助支持。
1 建设现状与社会效应
正如引言中所述,社区信息化可以为社区和谐建设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
1.1社区信息化总体效果分析
以北京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为例。
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大幅改善促使为社区居民直接提供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得到提升,到2010年底,部分区县已实现辖区内全部社区办公场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光纤接入,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电脑配备数量从“十五”末期平均不到2台普遍增加到5至10台,社区基层办公基本实现了电子化。
社区居民通过信息网络沟通并获得服务信息的基础环境获得提升。目前“宽带小区”和“信息化村”试点建设不断推进,实现光纤入户197.5万户;全区域覆盖的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络已经形成,高清交互式数字电视入户逐步普及。
社区信息化应用有效促进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社区居民获得的服务更为丰富、更为贴心。96156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以及社会救助、为老服务、社会保障、文化教育、残疾人事业等领域的系统服务也延伸至基层社区;640个“数字家园”及各类基层远程教育服务站点通过培训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公益性信息服务;部分区县已实现社区基层“一口受理”、“区街居三级协同”的便民服务模式。
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应用为社区带来安全和便利。例如社区一氧化碳中毒及火灾事故技防、社区电梯运行安全监控、社区智能视频监控、社区停车智能监管、社区残疾人远程康复指导等试点示范应用效果显著。
1.2若干社区试点具体效果分析
在社区信息化促进社区和谐建设方面有很多社区已走在先列。下面以西城区月坛街道、朝阳区麦子店街道为例着重分析。
月坛街道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领先,2009年借市科委“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项目将月坛街道列为试点之机,街道信息化水平又上新台阶,在社区服务资源整合、社区管理、社区教育学习等方面非常突出。互动式社区学习服务支持与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校资源入库,向注册用户1100人提供学习服务;在多个社区建设了多媒体视频活动室,通过“社区无线互动式学习系统”居民可以获得8000道互动题目的学习;通过在17个写字楼部署信息驿站,可以使写字楼内忙于工作的人员随时了解所在社区情况,使学习型社区达到全方位、多层次和整体性的覆盖;试验了多个社区的楼门组长信息传递系统,畅通了楼门长与居委会的信息沟通;在社区便利服务方面完成100余家商户签约,并免费发放40000张居民卡使居民可方便获得社区服务。可以看到月坛街道在社区教育、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均有突出的信息化应用效果。月坛街道目前的突出应用效果体现在社区服务资源整合、社区管理等方面,下一步可以考虑将社区服务资源向周边地区共享、社区学习资源与全市的社区大课堂结合,通过全市统一的社区服务平台可以很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