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成都市土地开发整治服务中心副主任黄耘成的手机里,还保存着3个多月前收到的一条短信。今年2月16日,作为彭州市磁峰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业主单位负责人,黄耘成到整治项目现场开展工作。刚到现场,他就收到了一条短信,提醒他“严禁在土地综合整治建设过程中随意改变规划设计和违规办理相关手续”。

  这条警示短信,发送方是成都市建立的“岗位风险防控管理平台”——一个集信息提示、风险预警、廉政教育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

  针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将岗位职权用风险等级进行量化,进而实施个性化教育、针对性防范、问责式管理……成都市这种类似“GPS”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系统,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跟踪到哪里”。近年来,该市围绕建设“廉洁成都”,制定全市纪检监察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着力构建反腐倡廉信息化平台,充分发挥科技手段的公开、快捷、刚性等特点,提高了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岗位风险防控管理平台——约束权力运行“隐形的翅膀”

  成都市“岗位风险防控管理平台”下设岗位风险信息、岗位预警、岗位廉政教育、风险防控制度、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效果评估等5大板块。

  从查找风险到防范预警,从制度防范到廉政教育,从跟踪问责到建章立制……环环相扣的风险防控信息化系统,如同为权力运行装上了“GPS”。成都市纪委、监察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该平台的建立,使“隐性”权力变得“可视”、“可查”、“可纠”。

  运行3年来,“岗位风险防控管理平台”集纳岗位风险点5万多个,发出提醒、预警信息10多万条。有关部门依据平台提供的信息,对516人进行了诫勉谈话,对125名党员干部实施了追责。

  眼下,“岗位风险防控管理平台”的应用领域,拓展至“北改工程”等成都市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如,该市纪检监察机关梳理出涉及“北改工程”的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人员,把相关风险信息、防控制度等输入平台。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登录该系统,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岗位风险提示和风险管理档案,便于“知险避险”。

  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暗箱操作、权力寻租”没有空间

  成都市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在这个全国第一家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网上政务大厅”,市民可以查询49个市级部门7437项行政权力及其运行流程。不久的将来,市民还可以通过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数据库,在“大厅”查询行政处罚情况。

  “网上政务大厅”将成都市各行政部门“权力清单”及权力运行流程固化为刚性程序,集行政审批系统、行政处罚系统、民意征集系统、个性化服务系统和效能监察系统于一体。

  登录“网上政务大厅”,不仅可以了解具体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部门、审批法律依据、所需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收费标准,而且在网上输入办件流水号和个人身份证号,就可以查询办理进度和办理结果,并对办件效率进行评价。

  “设定了每一个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限,办、批、转、复等操作在网上全程留下痕迹,这个平台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房’。”成都市“网上政务大厅”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设置岗位权限以及权力全程留痕,使得任何人都无法越权操作,并且每一步操作都可追本溯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暗箱操作、权力寻租”没有空间。

  行政电子监察平台——让“硬制度”远离“软执行”

  镜头对准政务服务中心每一个岗位,捕捉工作人员每一个细微动作,一旦出现有人擅自离岗、办理超时等情况,将立即电话通知相关单位负责人,并根据情况启动问责程序……在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电子监控室,一面巨大的显示屏上,监控画面不停地切换。

  这里,可以监控市本级和20个县(市、区)的政务服务中心,也能全程监察任何一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办理过程。这就是成都打造的行政电子监察平台,包括电子监察门户、过程监控系统、监察业务办理系统、投诉举报处理系统、效能评估系统等5大核心系统,以及移动监察、视频监控、即时通讯、短信服务等4个辅助系统,具备实时监控、预警纠错、效能评估、信息共享等功能。

  当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即将到期,行政电子监察系统自动发出黄色预警信号。当出现不予受理申请未依法说明理由、审批未通过未依法说明理由等9类情形时,电子监察系统自动判定为异常办件并发出红色纠错信号。对出现红色纠错信号的“异常办件”,监察机关及时进行调查核实、督促整改。

  全域监管、全面监控、全程监察——利用行政电子监察平台,成都市建立了以“办事效率、办理异常、日常监察、公众评价”为主要内容的评估指标体系,分区域、分部门、分时段、分事项进行量化考核和效能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软环境”测评和政风行风评议指标之一。监察机关定期发布“效能月报”,同时建立效能评估电子档案,让“硬制度”远离“软执行”。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市行政审批事项提前办结率在99%以上。

责任编辑:admin